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䜣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奕䜣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这表明清政府(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2 . 1858年,英方谈判代表提出在北京驻使后,咸丰帝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办理各国事务,该钦差不同于过去的市舶司长官,也不同于已有的理藩院长官,而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咸丰帝此举(     
A.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B.颠覆了对外关系体制
C.捍卫了国家主权完整D.突破了传统外交观念
3 .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4 .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2022-07-14更新 | 4346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022-06-16更新 | 11165次组卷 | 70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前夕,天津的一些铺户、船民、盐民等自发要求彼此联络,共御外侮,当地官员连忙上书表示“民情汹汹”“盗贼四起”,并将有限的军力用于压制商民。这最能说明当时
A.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B.封建政府和人民大众矛盾尖锐
C.天津民众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7 .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认为“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准行。”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甚至不惜以“全免关税、开放鸦片烟禁”等“大皇帝新恩惠”来换取取消该条款,这表明清政府
A.极力地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固守儒家礼仪和华夷观念D.试图抵制东交民巷驻军
8 .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中枢决策皆出于军机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二十年里,中外因战事须繁而多交涉,使得外交决策成为清政府的头等事务,在延续了决策方式和决策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钦差大臣开始协理“华夷”事务,地方督抚开始参与外交决策。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决策呈现了下移的趋势B.中国外交决策逐渐走向近代化
C.侵华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D.汉族官僚地主掌握了国家政权
2021-12-19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渭北中学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9 . 《北京条约》签字后,英、法等国公使就当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认真“履行条约”,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2年1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这主要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A.开启了中国近代平等外交B.推动了清政府机构近代化
C.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0 . 1854年至1860年间,清政府设置了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1861年至1895年间增设了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后又增设了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保护B.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关税缓解了政府财政紧张D.西方列强侵略不断深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