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1861年,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2019-12-11更新 | 506次组卷 | 67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3 .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约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安己国律例核办。”这一约定
A.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
B.说明清政府已深谙近代外交
C.促进中日逐步走向联合
D.表明双方未意识到司法主权
4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削弱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2020-12-05更新 | 277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平等条约往往是强国通过武力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胁迫弱国,将本国单方面的要求和权利逼使弱国以条约的形式予以承认,并要求弱国严格履行相关义务。因此,不平等条约都是强国获利,弱国则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丧失国家主权而沦为强国的附属国。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不平等的条约,故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1861年,奕䜣主持总理衙门事务,由于“事事皆以诚相待”,被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称为“不株守中国政治历史典籍上的教条”的新人物。普鲁斯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我们应以温和协调的态度获致恭亲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据此可推知
A.中国国际形象得到较大提升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农民运动将面临严峻的形势D.清政府已放弃了传统外交
7 . 文物是文明的载体,是国之瑰宝。历史上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多达1000多万件。中国近代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渠道主要是
A.中外正当贸易B.帝王对外赐予
C.外国劫掠偷盗D.商人走私贩卖
2021-03-16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此后,又通过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
A.使清政府舍弃天朝观念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
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 . 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在“剿夷”与“抚夷”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对外的“抚”字在鸦片战争初起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19世纪末几乎已成“降”的同义词。“抚”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
B.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
C.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
D.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
10 .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写道的这件事发生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84年
D.1900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