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条约表明
A.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加深B.英国资本输出范围得以扩大
C.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D.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加剧
2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削弱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2020-12-05更新 | 277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此后多年,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直到1876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这反映出
A.欧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B.欧美列强拒绝交往中国
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4 .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禁止中国用“夷”字指称英国人,1861年清政府则将“抚夷局”(1860年设立)改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总理衙门。这种变动表明清政府
A.极力固守天朝上国体制B.实现了对外交往转型
C.迫于列强的霸权而求变D.崇洋媚外的外交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1854年起,英国就开始与清政府交涉,提出了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酝酿全面修改条约。随后,法国和美国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要求。列强此举的本质意图是
A.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B.变中国为列强殖民地
C.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6 . 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7 . 外交权本是国家事权,须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但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却把权限下放到地方,形成了五口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之制。清政府此举
A.满足了对外交往的需要B.反映了外交的艰难转型
C.削弱了地方督抚的权力D.便利了西方商品的倾销
8 .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等作了规定。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A.天朝体制趋于瓦解B.传统社会彻底终结
C.中英邦交实现平等D.外交政策基本成熟
9 . 马克恩指出:“仅就以上的条约(《天津条约》)内容而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似乎并未谋得外交上的特权,不过是迫使清廷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承认了列强与清国的平等地位而已。其实大谬不然。”在这里,马克思意在强调《天津条约》
A.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国家平等地位B.适应了列强大规模商品输出的需求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实质上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主要事件
1841年1月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1860年3月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1860年10月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1898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1919年1月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理由”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
1942年11月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1945年8月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