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并把华盛顿比之于陈胜、吴广。
郑观应《易信》(1875年)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年)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革命军》(1902-1903年)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3-25更新 | 467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平等条约往往是强国通过武力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胁迫弱国,将本国单方面的要求和权利逼使弱国以条约的形式予以承认,并要求弱国严格履行相关义务。因此,不平等条约都是强国获利,弱国则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丧失国家主权而沦为强国的附属国。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不平等的条约,故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可恨那满洲政府……死死不肯变法,到了戊戌年才有新机,又把新政推翻,把那些维新志士杀的杀,逐的……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的光明,那黑暗倒反加了几倍。

到了今日,中国的病遂成了不治之症。

——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指出材料中涉及了近代中国的哪些重大事件?
(3)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指出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
(4)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

——摘编自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列强入室……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材料三   中国的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还像一个“大葡萄叶子”,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已经变成了一个上半部分被挖去的残叶,好听些说它像“公鸡”的形状,其实是想掩盖我们的屈辱。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次战争?列强发动这场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2)请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的“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3)根据材料三,说明欲掩盖的屈辱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带给中国的屈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两代人之间对社会巨变所持的不同看法,导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代际冲突”。代际理论对于深入探讨近代中国巨变时代中的思想文化冲突现象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

——摘编自焦润明《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代际理论”的理解,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解,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6 . 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
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
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
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
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
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
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
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
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
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
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
7 . 近代以来,我国与俄国的交往从最初被动接受不平等条约到主动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期间几经波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 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馆。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 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华春莹就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3月22日起访华一事发表评论:过去一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引领下,中俄新时期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显著成果……相信此访将进一步巩固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的良好趋势,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作。中方愿与俄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共识,以共同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为主线,弘扬条约精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战略互信、互利合作、民心相通、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典范。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根据8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二中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原因,指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时间。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2021-05-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个庚子年,一段屈辱史。1840年和1900年,这两个庚子年间的六十年,是一段不堪 回首的历史。六十年中,列强相继发动了四次以上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一败再败,前一次创伤未愈,后一回屠戮旋踵。坚船利炮的打击和胁迫,让这个政府一次次以灵魂为代价,以求得肉体的苟安。它们,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它们,拧成了一道道绳索,套在了中华民族的脖颈上,愈挣扎,便勒得愈紧。

——摘编自赵彦《晚清那些年:一个民族的创伤记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庚子年”间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至少三个),并说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木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同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
2020-04-21更新 | 24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实验班)
10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咸丰庚申中英之战”指的是什么?该侵华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4)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