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

——《阿Q正传》

材料三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文献出自近代中国哪一次运动和描述的理想社会目标。
(2)从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有什么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政治背景。
2021-04-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把封闭古老的中国推上了近代的征程,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因而在沉闷宁静的思想界掀起了阵阵波澜。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的洪仁玕,为了巩固太平天国的领导政权,写下了政治巨著《资政新篇》,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努力寻求拯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途径,为中国寻找民族独立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摘编自《浅析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拫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仁玕创作《资政新篇》的背景。
2019-11-23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革命热情。《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展示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的宏伟规划。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为什么都不能实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一朝一姓之变革”的含义,并解释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为什么迥然不同?
(3)1688年英国革命为什么会被称为“光荣革命”,请你简要概括英国革命的背景。有人将材料三中的《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4)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请你对此进行评价
(5)辛亥革命后,中建立了类似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请你简要概括三权指的哪三权,这三权分别属于美国哪些机构,他们三者之间又是如何形成制衡的
2019-07-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1851月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摘编自夏春涛《洪仁环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根据材料二概括洪仁环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018-12-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陕西省蓝田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把封闭古老的中国推上了近代的征程,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的用之,因而在沉闷宁静的思想界掀起了阵阵波澜。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之——洪仁玕,为了巩固太平天国的领导政权,写下了政治巨著《资政新篇》,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努力寻求拯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途径,为中国寻找民族独立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摘编自《浅析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材料二   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防止袁世凯上台后倒行逆施搞封建复辟,南京临时政府迫切希望制定一部国家根本法来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明确规定人权“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并在第二章“人民”部分规定了广泛的权利就权力分立与制约原则而言,《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试图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韩大元《辛亥革命与宪法学知识谱系的转型》


(1)拫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仁玕创作《资政新篇》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时约法》的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材料三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内容出自哪一纲领性文件,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7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结合所学,分析各阶层理想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存联系。
2023-01-1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近代中国风云跌宕,仁人志士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材料三: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举国舆论”的变化,并分析“差若天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出现的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它不仅保护自耕农的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这种保护,体现了对赋税来源的关注,当然不是有爱于地主。……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运动“照旧交粮纳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之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将中国分为“中地、满地、蒙古地、前藏、后藏”,又认为西方各国与天国信仰相同,是兄弟之国,甚至后来把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归于“洋兄弟”的背信弃义,这说明洪仁玕
A.浓厚的封建小农意识B.狭隘的民族观与狂热的宗教情节
C.外交思想具有前瞻性D.对中外反动势力缺乏清醒的认识
2022-01-22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