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柬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
2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司法制度,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和《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等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刑讯体罚,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     
A.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B.封建刑讯制度终结
C.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D.司法体系的成熟
3 . 孙中山指出:“革命的这种风潮,是欧美近来传进中国来的。中国人感受这种风潮,都是爱国志士,有悲天悯人的心理,不忍国亡种灭,所以感受欧美的革命思想,要在中国来革命。”这说明中国
A.革命风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B.学习西方是为挽救民族危亡
C.革命思想传播呈现大众化趋势D.革命运动得到欧美国家支持
4 . “沉沦”与“上升”

有学者认为,1912—1923年,是中国社会从“沉沦”到“谷底”并转趋上升的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1912—1923年,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观点。(要求:多角度说明,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法律的发展趋势。

2018-09-04更新 | 46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2019学年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A卷
6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材料二、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1920年前后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7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A.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B.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C.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D.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
2023-03-03更新 | 394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03
2022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落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2022-07-0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7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2022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统编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2022-07-14更新 | 4487次组卷 | 36卷引用:2022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12年2月,《申报》刊载了一首《嘲旧神诗》:“汉宫不想汉衣裳,寂寞停梭债未偿。纵使巧机多织出,无如下界已西装。”诗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政治革命推动习俗变化B.西装物美价廉适合国情
C.报刊舆论左右服饰变化D.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