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6 道试题
1 .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国的政治已不再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中国政治的阴晴冷暖已不再是职业政治家的任意作为,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分子合作与否,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态度。这反映出
A.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B.广大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觉醒
C.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遭到彻底动摇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历史的主流
2020-12-2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中国对西方的‘冲击一回应’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李鸿章
1823年〜1901年)
洋务运动的领袖,1865年,李鸿章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扩建为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正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梁启超
1873年〜1929年)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办《时务报》为变法做宣传。
李大钊
1889年〜1927年)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与学生一起奔走营救被捕学生,研究斗争方法,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由青年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发展成全国范围的群众性革命运动,使反动军阀统治受到直接威胁,使在巴黎的中国代表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正清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2-16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百校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3 . 当时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特别是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以商业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七万工人罢工。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这一系列的正义之举
A.主要原因是外争国权的失败B.促进了反帝爱国民族力量的凝聚
C.配合了国民革命军胜利北伐D.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4 . 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为借口,任意采用非法手段,走上背离法治的道路,但被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种现象反映了
A.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流B.运动是典型的暴民政治
C.学者与民众思想存在分歧D.国民尚未具有法治思想
2020-12-10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福建省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6 . 下表反映了 1918—1920 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根据下表结合所学,能得 出的结论是
年代日本纱印度纱
1918.5—1919.47089139251
1919.5—1920.434177138906
增减-36714+99655

A.当时中国进出口货物大大减少B.中国实现了抵制洋货的目标
C.群众性反帝运动正在开展D.一战后的日本经济萎缩
2020-12-05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陈旭蔍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递”这一“嬗递”的开端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8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来源内容摘要
《五四运动纪实》匡互生(著于1925年,五四运动亲历者)(一)五四运动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酝酿很久的原因的。
(三)五四运动能使无论什么——惟利是视的商人,休戚无关的外国人,以及平时只知有命令、不知有公道正义的警察等都受感动的,就在于运动者有牺牲的决心。
(五)五四运动所以不为军人政客的诈术所破坏所污辱的,就在大家所抱的目的是非常地正大光明,并且完全是公共的。
《京报》等191955日版闻昨日午后三时,北京大学等高校聚集三千余人,……欲举代表发言表示国民对于外交之真正意思,并要求各使维持公理主持公道。……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曹)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警厅派警察及保安队三百余人赶到,弹压始行解散,而警察乃捕去学生七人(并非为首者)。

——《学生界之大风潮》北京《京报》


其他报刊相关五四报道天津《益世报》题目为《山东问题之日益扩大》等。
日本媒体报道是时章氏自公府实会归……不防该生等陡然间入。章氏急难逃避,遵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举火焚房。当时火婚冲空,人生鼎沸,曹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群众见军警捕人始皆逃散,当时被捕者约有二十余名。

—《北京学生大骚动》北京《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刊)


191955日版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北京烧打起》,发表题为《排日学生的暴动》《排国学生团体袭击支那三名士》的消息,并配发评论《支那人的盲动(一)、(二)》《北京不稳的影响》等

任意选取两则材料,提取信息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要求∶信息明确,可从史料来源和信息内容等角度予以说明)
9 . 这一事件“得到了当时北京政府主流人士的同情、默许乃至支持,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声势。可以说是政府与民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演出的一场正剧。最终以不流血的方式,引起国际同情,向列强施压”。该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巴黎和会
10 .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到北京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在店铺门张贴“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的揭帖;码头工人发出了“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的誓言。以上充分说明五四动
A.起因是反对君主专制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斗争中心始终在北京D.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