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革命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自我检讨,“我们国民党革命了十三年,从未有指挥过自己的军队去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人家来打仗,一旦利害问题发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会造起反来。”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彻底放弃了依靠军阀打军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快创建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摘编自马苹《孙中山创建新型军队的积极探索》

材料二   1929年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总结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摘编自王天宇《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问题的总结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中建立党组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我党的军队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4年以来,国民党在“民族革命”的旗帜下联合国内外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国民政府在北伐中凭借军事胜利和群众运动,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此后渐渐形成了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思想,预计将列强在华的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等逐步收回。

中东铁路由沙俄在中国东三省修建,可以大大缩短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的运程并有效控制东北。国共关系破裂后,蒋介石认为此时的苏联政府处于列强包围和与民众关系尖锐对立之中,不大可能因为中国强制收回中东路发动战争。故而力促东北地方的张学良“收回中东路主权”。1929年7月,张学良素来痛斥红白两大帝国主义(苏、日)对东北的疯狂渗透,遂派东北军占领中东铁路,并将苏联在沿线的一些机构查封。对此英法美等国表示难以接受,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核心利益也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顽劣,斯大林派遣苏联红军入侵东北攻打东北军,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

——摘编自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4-1931年间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成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苏联对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所持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1-12-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私立启明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54日, 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 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7 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并概括其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 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 .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

材料二       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曾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2)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四件除了“南京大屠杀”外与南京有关的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



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
(3)材料三图中会议的会址在哪座城市?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材料四



遵义会议旧址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为什么遵义会成为历史名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都可以说可以做的。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原载《湘江评论》,1919年7——8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在思想层面的贡献,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撰写此文的背景及主要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在反帝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7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与探索,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当校长。

——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1)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材料二   陈云在1935年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2)材料中所说“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是谁?遵义会议的意义何在?

材料三   整体而言:战时国民政府海外派兵的谋划与行动有何重要的意义:其一,强化了英、美对日本南进战略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抗击日本军事侵略的军事同盟的尽快形成与切实维护;其二,在中南半岛地区牵制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对打击日军南进部署……有重要作用;其三,有助于国民政府争取外来援助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当然,其中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将过多的精力置于争取国际合作和外来援助,却没有适时、妥当地处置中国国内政治和自身改革问题,结果因自身的弱点在战后国内外诸多重大事务的处置中陷于被动境地。

——张智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海外派兵问题研究》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评价中国远征军的抗战?
2019-05-28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安庆第二中学东区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作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水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中国近代史大纲》

材料二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民国时期的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真正起到扭转乾坤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是否真的被“淹死”?结果如何?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扭转乾坤”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影响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说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9-01-01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10 . 地图是历史事件发生空间范围的体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展示,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仔细阅读以下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图一中的史料进行解读

(2)据图二,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含义?分析这次革命对以后革命的影响

(3)根据图三图四,提取中国革命形势变化的信息(至少两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8-09-2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二中2019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