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盐政关系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北洋政府“势不能不借外债,以济眉急”,民国元年即起向外国银行团提出借款以全部盐税收入为担保:为本息能如期偿付,需任用外国人直接监督、管理盐税的征稽和用项。

②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张謇发表《改革全国盐业意见书》,各省军阀以筹办军饷为名截留盐税款,改革失败。

③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盐源减少80%,国府实行食盐专卖配售制度。

④广州国民政府为统筹军饷,合并机构综理盐务;后平定武汉,国府移鄂。


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述史料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指出上述史料对应的背景。
序号背景
(答案请作在答题纸上)
(答案请作在答题纸上)
(答案请作在答题纸上)
(答案请作在答题纸上)

2020-09-1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初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八七”会议的召开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2017-02-24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12月)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革命行动扫荡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之政治的经济的统治权力,没收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之经济的侵略机关,归诸国有……必须这样,才算完成了民族革命。必须这样,我们才能脱离外国之政治的经济的统治与侵略。

——摘自陈独秀《赤的运动与中国外交》1927年2月7日

材料二   “今日出兵,惟在讨吴。”

——《蒋介石出师宣言》1926912

材料三   “妨害吾国之国民革命者,皆与四万万人民共弃之。”“革命之成功,即友邦之利益”,若“扶持正义赞助我国民军者”,则“爱之敬之”。

——《蒋介石对外宣言》192691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革命目标上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4 .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 '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四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能够“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1925~1926年广东农民运动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国民党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奠定基础
C.工农联盟提高了农民积极性D.国民大革命运动发展的推动
2019-11-1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1925~1926年广东农民运动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成立农会的县参加农会的农民(万人)
1925年5月2221
1926年5月6162
1926年8月(缺)80多

A.国民党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奠定基础
C.国民革命大运动发展的推动
D.工农联盟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5年9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
A.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B.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
C.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8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与探索,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当校长。

——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1)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材料二   陈云在1935年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2)材料中所说“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是谁?遵义会议的意义何在?

材料三   整体而言:战时国民政府海外派兵的谋划与行动有何重要的意义:其一,强化了英、美对日本南进战略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抗击日本军事侵略的军事同盟的尽快形成与切实维护;其二,在中南半岛地区牵制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对打击日军南进部署……有重要作用;其三,有助于国民政府争取外来援助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当然,其中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将过多的精力置于争取国际合作和外来援助,却没有适时、妥当地处置中国国内政治和自身改革问题,结果因自身的弱点在战后国内外诸多重大事务的处置中陷于被动境地。

——张智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海外派兵问题研究》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评价中国远征军的抗战?
2019-05-28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17-18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此宣言最可能是
A.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B.中共”一大”革命纲领
C.1926年国民党北伐宣言
D.第二次国共合作宣言
2018-02-04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地图是历史事件发生空间范围的体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历史发展潮流,仔细阅读以下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依据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含义?分析这次革命对以后革命影响?

(2)据材料二,从革命任务变化以及革命中心转移的角度说明长征历史转折意义?长征对中共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特点?依据材料二和四说明中共军事力量发生质的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以上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中国革命性质。

2018-01-23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考历史极速提分一本通》通用版历史(必修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