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及根据地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下图为“红井”图片,反映1933年在江西瑞金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破除迷信思想,经过水源勘察、十几天的奋战打出了一口深五米的水井,解决了百姓吃水难题。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     
   
A.革命性B.民主性C.人民性D.民族性
2 . 在井冈山和赣南、闽西革命斗争复杂多变的军事实践中,毛泽东创新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制度,包括实行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创建士兵委员会制度,创制人民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纪军规,这些在中国建军史上都是首创之举。这些首创(     
A.有效地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打击
B.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C.表明中共抗日根据地对军事理论的重视
D.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根本基础
3 . 如表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        
出口货物进口货物
货物税率货物税率
3%西药3%
3%50%
家禽5%洋参100%
30%免税
米谷50%免税
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B.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
C.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D.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溪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

——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27更新 | 2005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股份制这种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资本组织形式,在近代中国的根据地经济发展中,同样展示了它的威力和魅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地政府探索采用股份制,制定相应的股票发行政策.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银行.各类合作社和商业性企业股票。这反映了
A.股份制是根据地的常用经济手段
B.近代中国经济中股份割占重要地位
C.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曾开展金融创新
D.中华苏维埃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22-05-24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6 . 1933年9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信用合作社标准章程》规定:社员可以极低利息贷款,“以发展生产临时周转或特别用途,经管理委员会认为必要者为限”“每期纯利,以50%为公积金,10%为管理委员及职员之奖励金,10%为办理社员公共事业,30%照社员所付利息额为标准比例分还社员之借款者”。这些金融措施的实行
A.有利于为革命提供物质储备B.推动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
C.体现出红色金融体系的完善D.消除了农民的经济债务负担
2022-05-02更新 | 25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卷(六)历史试题
7 . 1930年初,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目标的一系列起义计划,宣布“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从战略上讲,当时这一决策
A.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B.践行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C.表明右倾思想影响了决策D.导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8 . 1933年,苏维埃政府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将没收地主的和集资购买的耕牛定为全体社员公有,按农户分得的田亩多少调剂使用。该举措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B.提高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很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并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以适应时代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中共六大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
1942年抗日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并组织起来……使农民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1980年中共中央第75号文件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
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05年农业部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1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路线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