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知识分子的家国梦

材料一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好梦”。众多文化精英表达了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中国自五四运动后,全国苏醒了些, ……未来的中国,或者经过一番苦难危险,执东方的牛耳,为世界的新兴国,那时无论海内外的同胞都得享受平等的幸福,同时替世界弱小民族求解放。

——兆楚英(教育家)

○自从世界恐慌日趋严重 ……使中国民族明白地见到,非革命无以图存。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张。革命成功的日子,就是全世界弱小民族解放和帝国主义整个崩溃的日子。

——章乃器(经济学家)

○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

——彭芳草(杂志撰述员)

○世界第二次大战已到了一触即发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中国翻身自强之时。大战 将促起了中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的团结一致。

——徐伯璞(山东正谊中学教员)

材料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国歌是代表国家和人民意志的歌曲,极大地提振了民族精神和激发了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曾对我国音乐发达很早、却一直没有国歌表示遗憾“盖吾国古时,不以国视国,而以天下视国。……于是吾国人之思想及学说,几若吾国外无他国焉。……所以,自唐禹以来,中国几至于无国号、无国徽、无国旗、无国歌”。

——摘编自《世界各国国歌译意及原文》

材料二:1920年,中华民国国务会议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歌词从《尚书·大传》中截取)为正式国歌,并于192171日正式施行。歌词如下:“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但这首国歌引来众多的批评与质疑:章太炎认为民国国歌应该直面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竞争存亡,以“发扬民气”、“亟思经武”为主旋律。而《卿云歌》却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其“品性”,似乎过于“中正平和”了;吴研因在1919年发表《国歌的研究》一文认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曲文章是不行的”;萧友梅作为一个“名士”,对选用《卿云歌》作国歌同样不以为然,“因为这首歌词头两句的意思,太不明了……把他念出来给小孩女仆听听,他们实在莫名其妙。”

——摘编自《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新中国成立前,《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斗号角;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向诞生《《义勇军进行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时人对《卿云歌》所持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勇军进行曲》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国歌及其演变历程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长城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19354月,田汉、聂耳创作)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概括说明明长城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意指什么?结合从“有形长城到无形长城”,从“血肉长城到钢铁长城”的经历,谈谈你对长城精神内涵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2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

——摘自郝海萍、唐琴《精准理解科学解释正确引导》(《历史教学》202111期)

材料二   19358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120余万人。党史,抗日根据地面积最大时才100余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4

——摘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九一八事变”有什么标志性的影响?请指出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实行的政策及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和召开瓦窑堡会议的共同历史背景?此后,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府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2022-01-1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学习
建筑
教授
儒学
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18941895年,①
19001901年,②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③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表格中①②③应填写哪些战争或事件?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
2021-12-04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国歌更是如此。国歌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能反映民族的心声和意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6年,找国清朔政府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宾的国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当时根本不知道国歌的意义和作用,哪有什么国歌。于是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1911年清政府效仿西方诸国宣称“立宪”,以法律条文颁布了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这首歌因不合国情民意,天也没传唱,颁布了仅一个月,辛亥革命爆发,《巩金瓯》成了清王朝的葬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首国歌。

——郑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歌》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

——《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帝国第一首国歌的诞生反映的历史主题,分析清政府以《巩金瓯》作为国歌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机,并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是怎样筑成全民族抗战“新的长城的。
(3)有人说,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请结合材料三的图片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2021-11-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红军!反对世界第二次大战!打倒各派国民党,打倒一切军阀!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1920

材料二   乃自九一八以来,日本侵夺我东四省,淞沪之役,中国东南重要商镇,沦于兵燹;继以热河失守;继于长城各口之役;屠杀焚毁之祸,扩而及于河北;又继之以冀东伪组织之设立;察北匪军之养成;中国领土主权,横被侵削。

——摘编自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81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九二〇宣言”发布的背景,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军事行动;简要谈谈你对《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的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摘自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 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概括秦朝统一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什么时期?它的广为传唱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
9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许多的过往值得我们反思。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在汉以后的几千年几乎没有显著进展”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侵华战争在文化上的一个借口。他们认为日本不仅在经济和军事“站在东亚的前端”,在文化方面也“最能继承东亚传统”,日本的文化必须越出国境去发展。有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公然叫嚣,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给中国“补血”,“增元气”,“犹如行荷尔蒙之注射”。

——邢丽雅《近代以来日本人的中国观》


(1)材料一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认为的侵华合理性在于何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争。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出两个战场的两场著名战役并说明各自在“遏制日军侵华步伐”方面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2014年9月9日,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十次一年一度“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东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两国公众继续看重中日关系,但对两国关系现状认可度达近十年最低;中日双方相互好感度有升有降,总体难言乐观;领土问题对公众影响出现一定程度弱化;新话题备受关注,“大气污染”在日超过“钓鱼岛”成为关注首选;两国民众看重民间对话和交流对改善中日关系作用;双方对经济合作态度稳定,但认识分歧有所扩大;中日双方了解彼此的渠道在朝多样化发展。

——《中国日报》2014年9月9日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2020-07-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最初的改变在外交方面。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交往。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

——《中华文明的历史拐点》

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并对此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材料,谈谈影响外交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