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伊始,漫画家就呼吁:“敌人的炮火使我们遭到了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直接打击,我们全部都觉醒了,全部都发现了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宣传抗战,每一个漫画作者都在抗战必胜的信心下,努力工作着。“漫画界以最大的热情把这个战斗的艺术形式直接为抗战服务。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漫画界王敦庆、鲁少飞、叶浅子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组建了教亡漫画宣传队。抗战漫画运动在全国迅速地兴起。

救亡漫画宣传队从上海出发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南京举办了大型“抗敌漫画展览会”,虽然在日军的空袭下,但市民仍然跃参观。南京展毕,他们还到扬州、镇江等地展出。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各种漫画社团,并出版大量的漫画刊物。各报刊也都纷纷刊载抗日漫画作品,如武汉的《新华时报》,广州的《青年画报》,香港的《星岛日报》,桂林的《教亡日报》,成都的《新新新闻》等。

——据刘椿《抗日战争中的漫画宣传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漫画运动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漫画运动的作用。
2023-05-06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全省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南联合大学仅存在八年(1938—1946年),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中写道:“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材料二   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梅贻琦教授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逃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

材料三   八年间,西南联大共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数百健儿血洒长空和缅北丛林。……师生们办起了大批中学,参与了西部少数民族调查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并直接参加了云南的经济建设,如创建恒通酒精厂和利滇化工厂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南联大创办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西南联大的办学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西南联大的主要贡献及宝贵的精神遗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转变为重视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5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2021-08-29更新 | 361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19-2020高三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