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抗战的全面展开,古典诗人杜甫成为热门人物,“杜甫热”呈现出学术、文化与政治等多重面相彼此交叠的状态。以不同政治空间为据梳理抗战时期的杜甫形象流变,则可将之表述为:重庆政府标榜的“国族的杜甫”、延安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的杜甫”等。

       ——据王昭鼎《古典诗人的现代重塑:杜甫在抗战时期的多重面相》


抗战时期杜甫形象呈现的多重面相,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杜甫的不同认识。请选择材料中杜甫的某一面相或另提出一个结论,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释。(要求:面相或结论明确,价值取向正确,史实准确,符合时代背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为纪念近代中国某重大战役,有诗描述道:“短兵相接山林怒,烽火连天汉水嗥。拖住敌人征南北,江城失守也分桃。”结合下图判断,该战役(     

A.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B.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D.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3 .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B.淞沪会战C.南京大屠杀D.百团大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A.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且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B.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抗战所激发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2019-08-08更新 | 369次组卷 | 21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北省宜昌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1902~1904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三: 1935年徐悲鸿在与王少陵的谈话中曾这样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我们别要看我们的责任小,要刻苦地从本分上干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以画人为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训练基础的写实主义主张,巨作中国画《愚公移山》,表达出祖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中,奋勇搏斗,夺取民族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此时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并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文化观的认识。
2016-12-12更新 | 4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6 . 74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7 . 20世纪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是 (        )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书玉宇清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