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1937-1942年晋察冀边区北岳区39个村各阶层土地占有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阶层1937年(%)1942年(%)
地主16.4310.17
富农21.9319.56
中农41.6949.17
贫农19.1020.12
雇农0.831.01

A.推行三三制原则B.开展土地革命C.实行经济民主D.建立统一战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申报》社评在《1938年的春雷》中写道:“抗战八月越,我们有多少牺牲?在‘英雄的’第一期抗战中,我们在战略上采取了‘挨打主义’,在战术上流行的是‘硬拼主义’,在战斗上则普遍地流行着‘轻生主义’。”文中评论的战役最可能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材料四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摘自《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的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三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4)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 .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某著名战役示意图,其所属会战的特点或影响是
A.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
B.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C.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胜利
D.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2017-11-02更新 | 48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2016-12-12更新 | 323次组卷 | 6卷引用:2016届吉林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高三上第二次模拟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社会上义革命的需要
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筹建新中国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8 . 民国二十八年冬,政府军训部曾编译一书,并附有训令:“查……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适应现阶段之需要,应在敌侧后发动……打击。惟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与深刻之研究……随令颁发,各部队学校一体研究,俾利实用,而歼敌寇为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富有弹性之战法”指游击战B.国民党重视防御阶段的军事培训
C.游击战成为抗战唯一作战方式D.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抗战的士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某位历史学家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下面否定了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16世纪晚期的英西战争B.17世纪中后期的英荷战争
C.18世纪中期的英法战争D.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
2010-04-19更新 | 7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10年高考复习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二检1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