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2 道试题
1 . 如表所示是1937年、1942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的统计数据。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时间资本总额/万元在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占比
1937年421.61.17%
1942年20949.910.80%
A.沿海企业内迁为抗战积聚力量B.国民党未雨绸缪改善工业布局
C.大革命拓展民族工业发展空间D.全民族抗战改善企业生产环境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

1912年9月,《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本国之部》作为教科书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说法,它既强调汉族的主体地位,也说明其他各族(五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实体。同时期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新制本国史教本》等书虽大力宣传“五族共和”观念,但均用“中华民国”表述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并未成为首选。

1923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表述民族实体的历史课程纲要。依据纲要编订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将五族扩大为七族,华族为主体,注重各民族的分合、发展及民族间关系的阐述。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施行,“中华民族”一词在历史教科书中频繁出现,内涵也更加丰富,并与“中国民族”“华族”等词汇并用。

1932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强化并凸显民族叙述,中小学教科书纷纷以“概念”的形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修订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概念地位,并强调“中华民族演进”“民族融合与扩大”“全民族团结”“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原因”“中华民族之形成与现在之复兴”等内容的讲述。“中华民族”正式成为族名,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抗战胜利后,仍作为教科书的核心概念保留并传承。

——摘编自杨梅《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史解读》

对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进行解读。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3 . 1940年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的戴季陶应英国政府邀请出访印度,在与甘地会面时,甘地向其提出了一张“和平药方”:“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的最新毁灭手段。中国人可以告诉日本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以两亿人给你,可是剩下的两亿人我们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的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这反映了(     
A.英国政府试图劝说中国放弃抗日
B.中国政府赞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甘地对中国人民抗日精神的赞赏
D.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方式因国情而异
4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要为工农群众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教育方针调整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这一调整(     
A.原因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D.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往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我河山”“岳飞”等字样。此类侨批(     
A.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B.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宣传对象
C.推动了国际汇兑业务发展D.回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
2024-03-0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中提出要“在友军和居民中解释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实现民主的重要性”;同年9月25日,要求在新闻宣传过程中重点体现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内容。中共中央提出这些主张旨在(     
A.推进全面抗战局面发展B.健全国内新闻宣传体系
C.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缓和D.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抗战
2023-11-07更新 | 37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3-24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土地法规中主要阶级划分词语出现频率统计。

注: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b.《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c.《中国土地法大纲》。

——兰夕雨《中国共产党阶级划分词语之变迁》

请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个时期“地主”一词出现频率的特点做出合理解释。
2023-10-10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长城一线及华北地区不断侵略渗透。全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大敌当前,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始考虑调整其对日政策,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开始进行秘密接触。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关系取得迅速好转。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19371945年湖南、湖北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
湖南19050522074521329621678016962320883618442110175654210
湖北758059504398279642806707588307869427279642668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迅速好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37—1945年湖南和湖北征丁人数变化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8-3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真题 名校
9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2023-06-21更新 | 3142次组卷 | 1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