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47 道试题
1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日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D.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伪满皇帝溥仪后来回忆说,他的日本近臣在1942年曾特地介绍了对付八路军的“铁壁合围”、“梳篦扫荡”等战法,溥仪当时不解地问:“共产军小小的,何犯上用这许多新奇战术?”近臣马上说:“共产军”和国民军不一样,军民不分,这样的军队越打越多,将来不得了。”材料所述现象是由于中共(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建立了联合政府
C.善于组织游击战争D.分田分地给农户
2022-11-29更新 | 46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中提出要“在友军和居民中解释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实现民主的重要性”;同年9月25日,要求在新闻宣传过程中重点体现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内容。中共中央提出这些主张旨在(     
A.推进全面抗战局面发展B.健全国内新闻宣传体系
C.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缓和D.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抗战
2023-11-07更新 | 395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以下出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所制定的策略路线。

改变过去的“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以更充分的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

改变过去对富农的政策,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了封建剥削外,给予保护政策;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主张而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党。


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A.发动工农群众巩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C.总结民主革命经验加强全党团结统一D.调动一切力量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
2022-04-06更新 | 551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武汉地区先后创刊、复刊的报刊达140余种。主要分两种
类型报刊
外地迁入《战时教育》《中国农村》《申报》汉口版、《战斗周报》《大公
报》汉口版等
各党派、群众
团体创办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救国会创办的《全民抗战》、中华
民族解放委员会创办的《前进日报》等
这一现象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表明国民党放松战时舆论控制
C.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有关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举行春耕动员,要求“大量开荒,保证不荒芜一垧”。为保证这一政策顺利实施,建设厅派人到各地进行督导春耕工作,帮助制定春耕竞赛条规。这一举措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为抗战提供一定物资保障
C.改变了党员的工作作风D.推广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创刊。在整个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完全按照其发刊词宣称的“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以及“本报愿与全国一切志切救国的抗日的战士与同道,互相勉励,手携手地共同为驱除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的要求,千方百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圆满地完成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这说明《新华日报》
A.贯彻了党的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B.肩负着动员民众抗日的伟大使命
C.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舆论刊物D.推动相持阶段国共两党通力合作
8 . 1937年1月,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放弃苏维埃制度、放弃普遍没收地主土地和将苏维埃政府改为人民革命政府、将红军改为人民革命军的重要主张。这些指令(     
A.体现了苏联的大国强权政治B.指明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方向
C.迫使中共中央作出战略调整D.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2023-05-14更新 | 381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如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土地政策或文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以“土地政策演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3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