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军的滔天罪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东汉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

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

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宋元

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

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局部侵华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
2023-04-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近代史上成规模的反战运动可追溯至20世纪初,主要由早期社会主义者发起。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给日本社会各界带来极大刺激,在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裹挟下,许多反战人士陷入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转而为侵略者摇旗呐喊,另有不少人迫于政府控制和武力镇压而放弃立场。1934年后,日本当局变本加厉地镇压包括共产党、劳农党、工会团体、学生团体、文艺界以及基督教人士等国内反战力量,1935年日本共产党再度遭取缔后,日本国内有组织的反战运动近乎销声匿迹,只能转入地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一些知识分子谴责关东军的行为,东京大学教授横田喜三郎从国际法的角度批评日军在中国东北的行动超出自卫权的范围;作家石川达三因撰写《活着的士兵》揭露南京大屠杀而被判刑。1938年,日本政府通过《国家总动员法》,由此进入“举国一致”时期,持反战思想的文人大都被视作“国贼”而遭镇压,左翼及含有反战思想的出版物一律取缔,反战力量只能在国外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不断失利,内阁加大了对“自由”“民主”“反战”思想者等一切进步人士的迫害。但是即便面对残酷镇压和阵营分裂,日本反战人士依然坚持表达自己的立场,他们的行动及精神在战后逐渐获得日本社会的肯定与传承。

——摘编自林敏洁《重拾日本反战记忆,传播时代和平之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前期日本国内反战运动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前期日本国内反战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2-12-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1937年七七以后,日军对中国人民制造了哪些滔天罪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抗战胜利为什么“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2022-06-2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安东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史料是获取历史事实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19379月到19382月间侵华日军包括大量枪杀中国军队战俘在内的种种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

材料二   据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371219日在《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成果)》报道称:“上海军队发布消息:一.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


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拉贝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哪一个更接近历史事实?请说明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日)《东史郎日记》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给她讲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2023-01-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在20世纪80年代撰文指出:“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还是日本法西斯确实犯下的滔天罪行?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田中正明以未公开的《松井日记》和200人以上的“证词”为依据,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文。随着日本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其中包括原日军中佐太田寿男所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日本也发现了参与血洗南京的第十六师团中将师团长的阵中日记,其中叙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二   自那以后直到现在,在差不多十年时间中,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又不断被发现,其中主要的有: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波茨坦分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包括当时留在南京的德国外交官、西门子洋行经理、英国记者、美国牧师目睹的日军暴行,共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马吉牧师避开日军耳目摄制的日军暴行记录片。这部记录片长达半个多小时,为迄今保存的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原始动态画面。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材料三   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的总数超过20万。这一估计并不夸大其词,而是可以通过埋尸团体和其他组织提供的证据加以证实的。

——摘编自《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1)材料一出现的两类史料哪一种更具有说服力?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史料有哪些类型?依据这些史料能得出什么结论?
(3)把材料三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对证明南京大屠杀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史料,说明在史料运用时要坚持哪些原则。
7 .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8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
8 . 回眸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次反侵略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抗日战争与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首次实现了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成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陆政策逐步出台,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和朝鲜的侵略。

由于日本是小国、岛国,人力、物力资源有限。为了对付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只有经常采取从路上和海上突然发起进攻,速战速决以求最大利益。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如此,从“九·一八”到“一·二八”,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均是如此。日本帝国主义为操纵中国各派政治势力,还用各种阴谋诡计,在中国培植可以供他利用的力量:支持张作霖,袁世凯,段祺瑞等大小军阀;支持爱新觉罗·溥仪搞“伪满洲国”;1940年在日本侵略者的导演下,汪伪政权成立。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田台庄进行疯狂烧杀,在旅顺进行空前血洗。其罪行被西方报纸评论围“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野兽”。20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制造了大大小小无数惨案,尤其令人发指的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用中国人进行细菌实验。

——摘编自刘家英《日本侵华战争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侵华战争的特点。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爆发于1935年的“华北事变”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深刻分析与判断了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发展形势,及时明确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全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策略方针,并特别注意“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主要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争取国内积极抗日的知识分子,扩大共产党武装部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众运动。争取中间势力是要积极争取对中国革命持中间立场的力量。反对顽固派就是与他们要作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摘编自张炜达马思洁《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适用原则及实施方略》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共产党在抗战中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1-01-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14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包括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日本右翼势力粉饰侵略战争,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   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的钓鱼岛,但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世纪60年代末,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具有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199674日,日本人在北小岛设置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年来,日本人的登岛活动更是频频发生。


请回答:
(1)列举两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证实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事实不容篡改。
(2)日本妄图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各是什么?
(3)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1-01-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欧亚国际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人口密度已近极限,这些因素使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在古代,中日两国的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士在中国是“文士”,在日本却是“武士”,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

——摘编自刘德珍《日本侵华战争原因之剖析》

材料二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193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净增长率是1.1%,那么14年间,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日本侵华战争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逾580万吨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造成的战争创伤,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摘编自郭谦贵《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发展损失--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