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使“环球心折”的主要依据是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C.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03-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11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必修)
2 . 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材料二   中国民族主义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其动源是外国的侵略,指向却是向内,要消除国内旧政治势力,重新构建国家体系。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以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外部侵略势力与内部顽固势力的关联性,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导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三   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指出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作出的贡献,说明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变“恶性循环命运”的标志,列举国家独立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许多人忧愤填膺。他们聚在一起便畅谈国家面对的危局。一旦经历过五四这次大风暴的洗礼,在他们眼前便打开一个新天地,带来从来没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天地”的打开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是如何推动“真正的新中国国家”走向形成的?
4 . 2017年1月3日,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精神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凡“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字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共十四年抗战历程:前六年(从1931年至1937年)是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后八年(从1937年至1945年)是全国性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全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阶段。

——朱汉国《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2015年9月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提出的史实依据列举侵华日军制造的惨案(罪行)。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重要意义。
2020-02-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多方面的灾难,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一切爱国的中国人寻求民族的出路。梁启超后来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共同进行的战争,这在那时是一种普遍的看法,许多报刊书籍大量宣传这种看法,例如当时广泛发行的《救亡手册》就这样说:“在民族危机高于一切,亡国奴的威胁要降临到每个中国人的头上时,不仅是广大的工农大众,就连资产阶级甚至封建军阀也发生了他们的存亡问题,而逐渐改变他们犹疑畏缩的态度,走到救亡阵线中来。”这个“战争”最大限度地动员了集中了全中国的抗战力量,这个事实是中国胜利、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胜利有何意义?
6 . 邮政作为社会交往和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璞鼎查在香港设立皇家邮局,随后在五处通商口岸设立分局,这是列强有计划地在中国设置“客邮局”的开端,表面是为满足侨民通信需要,其实是为满足其“远东中国政策”。

——据刘波《清末“客邮”问题的产生及影响》

材料二   近代邮政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与每一个历史事件紧紧相连。

1898年9月,光绪帝发布谕旨,要求各地设立邮政分支机构,酌情裁撤驿站,以便利商民通信。

1916年1月,北京邮政总局通令,将邮政日戳改为“洪宪元年”,同时印制“洪宪”纪念邮票。

1932年1月,北平邮政管理局宣布,以后凡邮寄包裹及信件,均加盖“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等字样。

1949年2月,军方代表宣布对原北平邮政实行正式接管并着手恢复业务。与此同时,标志旧政权的中华邮政邮票一律停用,改贴华北解放区邮票。

——据修晓波《邮政史话》

材料三   为纪念重大事件或人物,邮政部门往往专门发行特种邮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客邮局”在中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列现象发生的背景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张,阐明对该事件进行纪念的理由。
7 .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第75游骑兵团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仔细观察徽章上的信息,推断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B.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C.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D.美国掌控亚洲对抗苏联
2020-01-17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选取了抗日战争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主题1)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间

材料一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李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村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2017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主题2)卢沟桥事变的真相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据(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期间,日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主题3)抗日战争胜利影响

材料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完成下列任务:
(1)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战”开始于哪一年的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三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指出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的大历史影响。
2020-01-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栟茶中学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民族国家是一种直到近代才出现的新的国家形式。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历经百年历史(1840—1949年)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民族国家诞生之前,国家的形式以朝代国家为典型。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日渐摧毁国人对王朝国家的认同,也把创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任务摆在了国人面前,最终由辛亥革命以暴力方式打破王朝国家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辛亥革命使中国以民族国家的形式进入现代国家之林,以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与西方进行竞争,从而将中国的抗争汇入20世纪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潮流,将中国变成世界的一部分。辛亥革命以后的五四及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都应该被看作是中国进入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后对民族国家的巩固。

他们都是通过对民族国家特有的主权意识的争取来唤醒整个国家和民族,争取的是在民族国家之林的生存权利。

——摘编自朱月白《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辛亥革命与民族认同感的建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近代前后典型国家形式的变化和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创立现代民族国家方面的贡献。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是中国进入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后对民族国家的巩固。
10 .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