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202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大会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和政策,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等。

材料二   部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委员会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简表

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
党的八大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
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中共十四大(1992年召开)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中共十九大(2017年召开)
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为什么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结合材料一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次党的会议,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主要任务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2022-05-25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作品《榜样》以三个人物形象,通过鲜明与隐晦相结合的手法描述时事、评说世事。下列各选项中对作品的理解准确的是
A.欧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B.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C.反抗侵略,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D.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贡献
3 . 对屈原的阐释起于西汉,逐渐塑造起忠君的形象。1920年郭沫若在新诗《湘累》中将屈原刻画为一个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人”的形象;1941年,他称屈原为“伟大的民族诗人”,以崇高的殉国精神从容就义。影响郭沫若对屈原形象刻画的因素有
①传统价值观念       ②思想解放潮流       ③纲常礼教思想       ④民族精神觉醒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1-04-07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向大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如图)。纪念章正面铸有抗日战士浮雕、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光芒图案。下列各项对纪念章解读正确的是

①抗日战士浮雕--体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战,寓意伟大的抗战精神
②延安宝塔山--体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③黄河--奔流的母亲河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④橄榄枝--象征和平,表达对抗战英雄、烈士和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的崇敬之情
⑤光芒--象征伟大胜利、崇高荣誉,寓意实现中国梦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以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回答:

《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联盟会员国有尊重并保持联盟各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现有政治上之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


(1)《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针对国家领土和主权所提出的原则是什么?1919~1922年中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斗争?
(2)读图1,概括说明华盛顿会议是如何调整列强在亚太地区利益的。

1945年,欧洲战事结束后,盟国坚持对日作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3)根据图1和图2,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什么变化。简述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发展反映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请用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世界发展趋势的。
2021-01-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数说抗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共计24块,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军队132万人,民兵260万人,人口近1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00多万人。

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


中国共产党抗战语录

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8.1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7.8

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1938.5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939.7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史论结合。
2020-11-18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大事
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020-10-08更新 | 196次组卷 | 3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初历史试题
8 . 下列论文中,以历史事件发生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抗战从这里开始——东北党组织与东北抗日联军述略》
②《论台儿庄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西安事变前国共两党接触和谈判的历史进程》
④《大后方人心巨变与“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④①③②
2020-09-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从古代的“吾土吾民”到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土和人民是人类史诗上演的舞台和主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材料二   1337-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以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权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像是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事实,说明这一点。
2020-07-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
A.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B.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
C.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D.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2020-05-06更新 | 982次组卷 | 19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