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1924-1927年的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指出在此背景下而爆发的辛亥革命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2021-08-1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54日, 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 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7 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并概括其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 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然而楚国也是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华夷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周襄王即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八华夏族当中,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选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选编自《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清八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据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民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国人和海外侨胞脑中与心中的,正是伟大的抗日战争。

——据刘正寅《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阐述元朝对边疆的控制与过去王朝的“羁縻之州”的不同,指出元朝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因地制宜进行管理的表现。
(3)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所在。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①简述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②结合抗日战争相关史实论证“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国人和海外侨胞脑中与心中的,正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观点的理由。
2021-09-04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意识的反思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突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图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军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的飞跃

材料二   这场运动以其浓烈的爱国情感而迅速及全国,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随即演变成场全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它不仅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卖国反动势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以其史无前例的广泛性、深刻性促使了中华民族国家责任意识的全面觉醒。

——《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国家责任意识的全面覚醒》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摘编自郑大华《中四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党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国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促使中华民族国家责任意识的全面觉醒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现代中国外交概况

时期代表性外交活动
20世纪50年代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0世纪60年代与坦桑尼亚等17个国家建交
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中日、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的场景分别反映哪一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对中国国际地位各产生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2021-06-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开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66次,重要战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60万人战死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   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
(3)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请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内意义。
2021-05-17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山东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

——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历史背景,概括蔡元培北大办学的核心理念。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方针与蔡元培北大办学方针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办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
9 .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南京条约》等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德国等8《辛丑条约》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4.12.13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近代列强侵华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021-06-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一部中国史,是一部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从先秦至西汉前叶,一直属于汉文明尚未到达的地域。汉武帝时,汉军从那里逐走匈奴,于其地建置酒泉、武威郡,嗣后又从中分置敦煌、张掖二郡。四郡范围内的大多数地名,都极有可能是用汉字音写的当地原有称谓。

——姚大力《河西走廊的几个古地名》

材料二   元朝为了有效管理边疆事务,在中央设        ,负责掌管全国的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在吐蕃地区分设朵思麻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宣慰司等机构进行具体治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摘编自马大正等人关于边疆政策的论述

材料三   应该说,“五个认同”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有着深刻而牢固的历史基础,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并彻底摆脱被殖民的命运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存在一个“自在”到“自觉”的过程。

——孙懿《“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西汉政府巩固北部边疆的措施。从历史作用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长城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写出划线部分的机构名称,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指出抗日战争中中共敌后战场在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地位和典型战役,从方针、政策、路线角度简述1937年后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表现。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概述“中国特色”在民主政治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
2021-05-08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