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4 道试题
1 .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2021-01-06更新 | 344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3届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2 . 我国先后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三者都是根据国情制定的正确决策B.三者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三者都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D.三者都有一定的外交自主权
3 .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占3人;66名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27人,几乎占了一半。这说明新中国
A.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已经确立B.各党派的政治见解一致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4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其中第三次“革命”的重要成果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沉重打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C.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5 . “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2020-12-16更新 | 411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了中央人民政府各机构的领导人,其中各党派民主人士占比见下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副总理政务院领导成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正副职位
各党派民主人士占比50%52.3%20%44.9%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B.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从此确立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得到体现
7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2020-11-19更新 | 1258次组卷 | 81卷引用: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020-11-12更新 | 250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1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部分
9 .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 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 434 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10 . 费孝通先生在《我这一年》中提及1949年参加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时的场景,仅服装就有“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表明政治协商会议
A.代表的广泛性B.形式的开创性
C.会议的重要性D.内容的保守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