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2022-08-13更新 | 337次组卷 | 36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鼓励全国人民开展讨论,一场全民大讨论以最快速度在全国展开。讨论持续了两个多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人之多,收到意见118万条之多。这说明1954年宪法(     
A.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B.内容具有广泛适用性
C.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2022-07-1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022-07-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理科)历史试题
4 . 1954年1月,“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给在北京的刘少奇及中央各同志写了一封电报,要求中央委员参阅各类宪法,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B.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C.充分考虑国内外实际形势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来说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威的人民。“国家认同”可以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接受和尊重;二是对国家地域范围内共同经济运作形态和经济活动的接受与服从;三是对形成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威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以及民族特性的尊敬与忠诚。在现代民族国家系统中,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在现有民族国家内部取代、并超越了民族认同。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任何民族认同的最高归宿,都是建立起符合民族利益、并能最终有效保护民族利益的国家机构以承担和履行国家主权。

——摘编自马建楠《浅谈我国的国家认同》


请从“国家认同”的角度设立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点鲜明,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严谨)
6 .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2021-11-26更新 | 333次组卷 | 27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021-07-02更新 | 273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8 . 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 ”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2021-04-29更新 | 193次组卷 | 43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1-04-01更新 | 1044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洲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群众用民主的方法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原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监督和依法随时撤换。这主要表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
A.过渡性的特点B.民族平等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
2021-02-10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