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救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2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休。

4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5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和200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切实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法治建设发展进程。谈谈你对中国自古以来法律发展的认识
2022-04-08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如下自由权保有财产、营业、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信教。国务总理(内阁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便于团结和组织全国人民决定国家大事,参加国家管理,从而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平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各少数民族都能平等地参与政治,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最高权力机关名称。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古代中国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其中的主要矛盾。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在近代法制建设中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 .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

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先生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3)依据材料四,指出两人的文明发展观各是什么,试各举一例说明。
2018-09-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四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余对于临时约法之不满,已如前所述,则余对于此与革命方略相背驰之约法,又何为起而拥护之?此读者所亟欲问者也。余诸郑重说明之……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袁世凯毁弃《临时约法》,即为违背誓言,取消其服从民国之证据,不必待其帝制自为,已为民国所必不容……余为民国前途计,一方面甚望有更进步、更适宜之宪法,以代《临时约法》,一方面则务拥护《临时约法》之尊严,俾国本不因以摇撼,故余自六年至今,奋发以一身荷护法大任而不少挠。                                                                      ——孙中山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五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材料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中的“民主”与材料二中的“民主”的含义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有何缺陷?“奋发以一身荷护法大任而不少挠”,孙中山坚决护法的原因何在?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什么任务?
(5)根据材料五、六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2016-11-18更新 | 9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十二铜表法》各篇目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判
求偿
(债务赔偿)
家长权
继承及
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

土地
私犯
(侵犯他人)
公法
宗教法
前五表之补充
后五表之补充


——依据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编制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
——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
材料三 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谈判,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政府?……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让组成政府的人们,各以自己的野心去制约他人的野心,达到一种接近平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止在一定限度内,至少,是个共和国,永远埋葬君主制?
——【美】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侧重于哪一方面?该法在罗马法历史上有何突出地位?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二中中华法系主要特点的“独特性”原因。
(3)写出材料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该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完成图13中A、B两处的填写,并分析其中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一个要点提出的直接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法律制定发展的基本因素。
2016-11-27更新 | 4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厦门市普通高中高三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7 .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
2011-03-14更新 | 6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二十世纪文明意进之秋,犹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遏邪辟。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西洋史载,班班可考,无他,人民知法之尊严庄重,而能终身以之尔。我国人民号称四百兆,向有知法者乎?恐百不得一也。不知法而责之以守法,是犹强盲人以辨歧路,责童顽以守礼仪,可乎哉?”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孙中山建立起了南京临时政府治理体系的法治框架。

——王兴业《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治理体系的法治框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五年,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飞速发展。重大军事行动在大陆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与此同时,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根据|1953年选举法的规定,通过普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为制宪权的行使提供了政权基础和组织条件。经过历时20个月的认真起草、反复修改和讨论,19549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刘兰兰《我国六十年宪法修改的反思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的法治主张,并简析其法治主张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1954年宪法通过的历史意义。
2021-02-0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9 .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载,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在中央的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以明清史实为例,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件体现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性质与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和200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切实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法治建设发展进程。
(4)综上,谈谈从古至今,你对我国政治建设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民主,在一般的意义上可以定义为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决定和执行公共事务的制度。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做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在《共同纲领》奠定的制度基础上,五四宪法总结新中国成立5年来的实践经验,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而国家建构的完成在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得到集中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制宪权的首次行使.

材料二   在宪法(五四宪法)起草初期,一些重大的制度设计都是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做出的慎重选择。在宪法草案起草委员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委员们对于宪法草案中的某些措辞进行了深入讨论。1954年制宪时,无论是在草案讨论阶段还是全票表决通过时,都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和拥护。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无异是耸立在中国历史上的区分两种截然不同宪法的分水岭。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部承前启后、具有基石意义的宪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论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民主内涵”及新中国“国家建构”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54年宪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2020-11-1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