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023-09-06更新 | 885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行政诉讼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08年后,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这说明,我国(     
A.依法治国理念全面落实B.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C.法律体系实现与时俱进D.法律制定重视人民意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不会只有唯一的标准,“真正的民主”应具有人类文明发展所具有的共性,也应结合所在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找到本地区最适合的方案,因而具有自己的个性。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其中主要包括《宪法》(82年修订)《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国务院组织法》《行政诉讼法》等,还包括商标法、专利法、森林法、民法通则等一大批用以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法规,社会基本秩序得以恢复。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第二个立法高峰。这一时期大批用来调整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仅1993、1994两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经济方面的法律就有公司法、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外贸易法、注册会计师法、预算法、农业法、仲裁法、审计法、广告法等。这一工作到上一世纪末基本完成,也就是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用以规范、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框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后两次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2022-10-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80年前后,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负责全村的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1998 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替了10年前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这表明(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B.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改革开放导致民主制度完善D.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6 . 如表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与意义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选项事件意义
A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初步奠定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B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基础性地位
A.AB.BC.CD.D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把制定宪法的任务提上日程,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同年6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对宪法起草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即不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全面、规范性地确立人民民主的原则,还需制定一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保证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因而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正确、恰当地结合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和逐步过渡的灵活性,不仅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而且把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下来,反映了过渡时期国家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全国人民通过实践形成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宣布:“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实际上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认。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还明确宣示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并在总纲中承认“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规定“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事实上贯彻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

——摘编自邓肄《社会主义宪政的启航——重读1982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54年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的变化,并指出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2022-06-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平顶山市、汝州市、漯河市2021-2022学年高二6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撰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A.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022-06-01更新 | 1381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修改为“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2004年宪法进一步修改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我国宪法的修改
A.丰富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形式B.有利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
C.扩大了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石
10 .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投机倒把罪”除名并分解出几种常见罪,分别是“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倒卖车票,船票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等。这一修订
A.奠定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B.彰显了全国人大的立法核心地位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