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建国初的史实,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简述我国是如何进行“新长征”的。并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2019-07-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民主”依赖“法治”,“法治”推进“民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被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

——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中“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确立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并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精神一直维持不辍”的表现。
2018-12-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法治的逐步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指出材料一中图7所示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与图7相比,图8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其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4 .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荣耀的公职”人员是指哪些人?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
(3)据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2016-11-18更新 | 2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民法典》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更替嬗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这些法典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但均以刑为主,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中国古代的民法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没有成文的民法典。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清代民法直接来源于明代民法,继承了唐宋以来民事法律规范与民事诉讼中的若干制度,其内容散见于《大清律例》《户部则例》及其它法规。在地方法规《省例》《告示》中也含有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清代民法中,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都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是清朝以前所不曾有的。清代民法一方面沿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注意维护封建的家族主义,作为族内法的家法族规,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1986年我国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为与世界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11日起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法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起草并制定民法典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6 . 八二宪法见证了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1978年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当时的情况和国家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1982年宪法的起草、制定,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文件为重要依据。在宪法制定过程中,不仅在宪法修改委员会内充分发扬了民主,多次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而且多次广泛地征询了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的意见,多次广泛征求了党外人士、各类专家的意见,并发动、组织亿万群众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也非常注意收集各国的全套法典,当时仅宪法就收集了35个国家的。我国是个大国,人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因此,1982年宪法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各种不同情况,没有一刀切如关于劳动权,宪法草案最初只作了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刘荣刚《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1982年宪法制定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2023-02-1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从形式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实质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否定”1978年宪法基础上形成的。因为,1982年宪法虽改自1978年宪法,但是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不是1978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1)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方面,制定了《商标法》《银行法》《保险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以上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材料二 1902年清廷下诏修订法律,一些野蛮的条文被除去,从法的理念上认同人的基本权利,满汉不同法也被取消,近现代法律精神逐渐为世人所认同。清廷同时开始了国际法、民法、商法等新法的修订。在法律转型过程中,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法理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成立中国法学会,发行法学会杂志,设立了法律学堂,专门培养近代法律人才。它也反过来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古代中华法系进行思考,最为著名的当属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在清廷修订律令时,沈家本参考了中华法系中一些合理的东西,使法律转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点。法律转型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物权、债权、法人等新的概念深入了社会生活,过去的书吏、幕友等日渐消失,讼师也被新兴的律师所取代,这些变化不可抗拒,又悄悄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结构。

——摘编自熊英王刚《近代中国法律转型问题浅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2022-12-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法治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敌后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简称八二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通过。八二宪法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刻,以根本法的形式,重述了民主集中制这个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使共和国这艘巨轮,载着人民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梦想,劈波斩浪,把中华民族带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的具体措施,并分析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八二宪法的制定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2022-12-0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律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三   4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5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6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力和义务。

267条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疏议》的地位,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请列举3例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的法律原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022-11-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