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四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演讲: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材料一中“委员制”指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概述该制度实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2 .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政治、经济领域都体现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2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中,彭真对宪法制度设计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他要求将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既考虑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发展的前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关于将来如何修改1982年宪法,彭真提出该宪法今后一个字都不要改,若要修改完善,最好是……采取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自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以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先后四次对它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改、补充,采取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

――摘编自杨景宇《回顾彭真与1982年宪法的诞生》

材料二:国有企业是问题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占了城市就业人口工业产值的70%,而集体与合作制部门大约占25%,新兴的私营企业只占5%。改革者在搞活国有大型企业时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在这些企业中,生产指标和分配到的原材料一直是由中央政府官员决定的,为了解决浪费和效益低下问题,政府鼓励国有企业根据市场计划生产。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按照市场价格购进原材料、辞退效率低下或怠工的工人并为产品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但是这种竞争可能导致工厂破产,因此这一做法遇到了阻力,有人指责它有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82年宪法的主要条件及意义。1999年某次会议以“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修改补充,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及其修改补充的主要内容。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费正清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问题。1992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有何举措?
2021-11-0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

——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

——选自齐世荣、钱乘旦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一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有何重大变化?
2021-08-16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加强国家政治建设、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迫切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的…在一切工作就绪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四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197710月,中央决定修改1975年宪法,许崇德大胆建言恢复国家主席职位,但很快到了批判,“毛主席说过不设国家主席,所以不能设”。虽然许崇德据理力争,但1978年宪法并没有恢复国家主席设置。1980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许崇德被派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主要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许崇德回忆:“最后,彭真说,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很不完善,宪法修改要以五四宪法作为基础。这就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对宪法起草的影响。

——摘编自《许崇德:见证中国宪法60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宪法制定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修宪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中国在法治建设上的重要探索。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墓论》中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洋务派人物李鸿章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栽,亘古所未道,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胥:皆,都)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变革时代。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1949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仓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大变革”和清末“大变局”的突出表现,并分别指出两次“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根据这些变革指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正如宪法序言中所说,“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1954年12月)

材料二


——选编自《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国以来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021-04-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由于自然地理原因而形成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产生了一些以雅典为代表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城邦,成为后世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雅典民主制的伟大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深远的影响。

——据张丛墨《古希腊民主对近现代西方代议制的影响》

材料二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张维为教授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局限在政治领域,局限在每四年或五年一次的投票选举……中国人在探索民主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教训……中国民主建设过程中比较成功的一些实践有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经济民主、网络民主……比西方更高更切实,能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就是中国》第57期“这就是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西方民主继承发展古希腊民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民主的过程。
2021-05-25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这一进程的有力推动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新中国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1-05-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当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就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材料二 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70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材料三   王进喜(1923—1970),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铁人”。1950年,他考入甘肃某钻井队,1956年担任钻井队队长,率全队创造了全国钻井最高纪录。 1959年国庆,他作为观礼代表赴首都,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从此树立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1960年,他率1205钻井队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面对艰苦的条件,他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他率队用肩扛手提的方法,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高纪录。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伤腿却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东北石油会战取得的成绩和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1964年,《人民日报》以头条刊出毛主席“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工业学大庆”活动对于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1970年,王进喜因胃癌医治无效病逝。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据孙宝范《铁人传》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你对“法治”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
2021-04-1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法治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既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也影响到今天“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摘自《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法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就约法条文而论,关于民权的规定,与一般民主国家无大不同,为中国前所未有之事。对于国会的权力,尽量提高,对于总统的权力,多方限制,与内阁制相近。

——摘自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民主原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总统权力,多方限制”的表现。

材料三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针,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进行了多次修改。其中部分内容节录如下:

1988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1993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3)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颁布的背景与意义。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修宪历程与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1-01-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