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9 道试题
1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其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我们既然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立宪体制不愧为现代世界所产生的最稳定持久的政治结构。它经受了领土大扩张、对外战争、痛苦的内乱和国际关系的考验。…… 我将向国会要求对付危机的最后手段——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如同确实遭受外敌入侵时应该授予我的大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二, 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 “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了什么影响?
(4)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对政治民主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019-01-30更新 | 4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浙江省慈溪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你认为空格处最可能最恰当的说法是
A.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B.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
C.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2017-09-05更新 | 80次组卷
4 . 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可以及时报道时事热点,下列两张报纸头版头条的有关内容,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来研究新中国的(     
A.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作用
C.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作用
5 . 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各省、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八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010年则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2016-11-27更新 | 3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山东济宁市汶上一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19-20高三·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民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人民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自童光政的《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点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拟定。

——1982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通过1982年宪法的会议,并阐述该宪法出台的历史意义。
2020-11-0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4
7 . 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8 .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文献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7-11-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99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66 个,制定行政法规197个,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国
A.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C.把建设法治国家列入宪法D.开始进入法制社会
2016-11-18更新 | 5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铁路中学高二2月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10 . 政治民主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人类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政治民主化尤其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政协是全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将作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协商机关而长期存在。

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会议听取和通过了刘少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和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材料三:


(1)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的表现。

(2)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请你谈谈“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意义。

2017-06-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蠡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