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新中国国家安全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思想和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见下表。

时期主要论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中国联合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世纪70年代初至中共十二大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冲突是人类事务中的普遍现象;防范苏联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发展经济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运用多种手段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中共十二大至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海湾战争至今1999年江泽民指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战争与当代国际安全》


结合所学,试选取表格所列任一时期或多个时期,以"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鲜明、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一览表(部分)

时间交换单位名称时间交换单位名称时间交换单位名称
1949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1952日本中国研究所1955苏联外文图书馆
苏联科学院图书馆蒙古国家图书馆土耳其国家图书馆
1950罗马尼亚科学院图书馆越南国家图书馆菲律宾大学图书馆
1951列宁格勒大学图书馆1954剑桥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保加利亚国家图书馆朝鲜人民大学习堂1956民主德国卡尔马克思市图书馆
民主德国国家图书馆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图书馆美国佐治亚大学图书馆
波兰国家图书馆日本津村研究所法国吉美博物馆
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图书馆格鲁吉亚科学院图书馆美国犹他大学图书馆

   ——摘编自李伟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的国际交换》


就表格整体信息或任意一点信息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12-02更新 | 616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

——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
4 . 《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2021-09-06更新 | 713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事,英国脱欧,美国不断“退群”、极右翼势力崛起……我们现在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负面作用的集中体现。我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将充分抓住当前战略机遇,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朝着有利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引发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共鸣。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倡议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表明了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的意愿与能……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系列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繁荣发展的福音。

——摘自《解放军报》金灿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担当》


(1)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
(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内容,说明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
2021-05-14更新 | 272次组卷 | 2卷引用: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辽宁省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体育与外交

新中国体育大事记

年份事件
50年代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应邀访问苏联;同年,新中国接待了第一个苏联体育代表团1953年,国际乒联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乒协入会;同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乒乓球比赛成了新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窗口。
1954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合法地位。由于国际体育组织中有人制造“两个中国”,中国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
60年代1962年,中国第一次向非洲国家加纳派出了援外教练组,并承担了援助建设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的任务1966年,参加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
70年代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队相继访问阿联酋、古巴、智利、加拿大70年代末,国际奥委会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80年代以来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90年,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2008年,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15年,获得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我国“体育外交”70年历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形成的巨大战争能力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举行的三大盟国首脑参加的“雅尔塔会议”上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很多涉及中国的利益,比如所谓维持蒙古现状,实际上最终导致了蒙古的独立,以及重新获得了对中国东北地区铁路和港口的控制权。……19458月苏联(又)通过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众多利益。

——摘编自梁云祥等《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材料二19502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成了苏联的盟国,苏联不但承诺将逐渐放弃(之前)在中国所获得的一些权益,而且作为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派遣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赴中国进行指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奠定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政治安全领域,中苏两国具有相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共同安全利益,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形势下,都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视为主要敌人,并为此在50年代初期共同援助朝鲜在朝鲜半岛上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一场战争。

——摘编自梁云样等《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形势分别指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区别。
2021-05-07更新 | 313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里,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新中国的外交意向与原则。七十年后,很多网站晒出了“新中国第一份国书”,如下图。作为历史证据,这份国书可以用来研究

①中苏友好关系史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③“一边倒”政策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增进中外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中国积极参加了各种国际展览活动。从1951年至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国际博览会以及多次大型国际展览会,以下为中国这一时期参加重要国际展览活动的概况:

1951年布拉格国际博览会: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联盟机关报《人民报》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从博览会中所了解到的,是一个解放了的而且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家,是我们的和平阵营中的同志。”

1953年印度尼西亚国际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参观中国馆的人数达到五十万以上,是博览会举办过程中观众参观最多的展馆。中国馆展示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了广大侨胞,使他们“感到无限亲切和自豪”。

1956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在博览会举行期间,有八十万观众参观了中国馆。在最后两天,平均每分钟有一百八十人涌入中国馆。一位参观者写道:“看见这一切,是多么使人高兴!我们希望建立中法之间的关系和友谊。”

1957年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卡萨布兰卡人报》的报道称:“在我们看来,中国馆至少是博览会中最令人惊异的馆之一。因为它展示了五千年来的文明和生产方面现代化装备的光辉进步。而且并未因这种进步而失去几千年来世代留传下来的艺术风格。”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以上国际展览中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展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参加国际展览对新中国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意义。
2021-02-2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至1951年5月,与新中国建立的19个国家主要是欧亚人民民主国家;1954年9月至1956年,揶威等11国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现象
A.为中国打开了世界市场B.归功于外交政策的调整
C.开创了外交领域新局面D.使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