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某次国际会议的最后一天,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走近周恩来诚恳地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要能恢复和平。”该会议中(     
A.推动朝鲜问题和平解决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2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外交官的回忆录1955418日,由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419日,周总理在大会上发言,他预计的情况果然发生了。会议一开始,各国政府首脑就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批评中国有侵略的野心。但周总理早有准备,他站起来发言,他庄严宣告,我们不是来万隆吵架的,而是希望找到大家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愿打仗,亚非各国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建设自己的国家,反对殖民主义。

最难忘的一次是196312月到1964年了月兴随周总理和陈教元帅访问亚非欧十四国。除此以外,总理还另外访问了坦噶尼喀(Tanganyika,它与Zanzibar于1964年统一后成为坦桑尼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和罗马尼亚等国家。通过周总理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迅速突破了外交上受孤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221日,尼克松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到达北京机场。尼克松清楚地了解到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所以他下定决心在公开场合纠正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洗刷中国人心上的阴影。他指示整个代表团,包括他夫人,都留在专机里,一直到他走下舷梯,和东道主周恩来总理握过手后才能出来。我作为用总理的指定翻译,站在总理身后,目睹了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握手。

1990428日,我和向同第三次回国休假。52日,我们应湖南省驻英国贸易代表的邀请,去湖南访问。我们去岳阳看了由英国软贷款建造的岳阳电站,并且同湖南的对外经济贸易官员多次会谈讨论如何促进湖南和英国的经贸关系。

——摘编自冀朝铸《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有哪些史料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他首先提出并论述了求同存异原则。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共领导人关于求同存异原则的明确表述。

——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二   建国初期,周恩来同志首倡求同存异原则,使新中国得以打破孤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并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在求同存异外交原则指导下,我国解冻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本着“求同存异”精神,继续保持并发展了与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求同存异原则,用“一国两制”的模式,实现了港澳回归祖国的夙愿,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

——摘编自王欢雪《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求同存异”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4 . 下面是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两国针对“印度支那”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陈开益《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后美国的印支政策》等


对“中美两国的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0-07-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万隆会议精神始终是引领亚非关系发展的指南针,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材料二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2)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
6 . 体育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联邦政府对体育投入较少,地方政府所提供的体育设施亦有限。1933年,国会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5亿美元斥资修建公共场地设施。到1937年,民政工程署所属的就业促进管理局用10%的预算修建了约1万个公共体育场馆。

——周兰君《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管窥》

材料二   1950年,新中国第1个体育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访问。

1954年,美国所操控的国际奥委会领导者坚持两个中国,拒绝撤销台湾体育组织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资格。中国1958年声明退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1963年,印尼与中国共同倡议,在首都雅加达举办了新兴力量运动会,印尼、中国、越南、朝鲜、索马里、突尼斯、古巴、玻利维亚等48个国家不顾制裁和阻挠参加了比赛。

——李相如、宋雪莹《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体育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年的美国政府行为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外交是如何影响新中国50-60年代的体育发展的,并指出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条件。
7 . 近现代中国外交反映了国运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约对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二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总原则。

材料四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628日)


(4)材料四中的“某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什么原则?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50年代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70年代出现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在50和70年代外交的成就。
(6)依据材料五,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8 .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上明确宣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广大中间地带国家的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中国与大部分邻国通过谈判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此外,中国与亚非新独立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从1956年到1965年的十年间,有26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使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翻了一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能获得当时广大中间地带国家的认同?

材料三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1971年,尼克松提出,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在本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的前途。”尼克松根据对国际上力量格局、美国国际地位、以及面临挑战的认识,开始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改善对华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018-01-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史氏(梁启超)曰,班定远(班超)既定西域,使甘英航海求大秦(古罗马帝国),而安息人(波斯)遮之不得达,谬言海上之奇辛殊险,英遂气沮,于是东西文明相接触之一机会坐失。读史正是有无穷之憾焉。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我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二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从国家间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表现出的求同存异精神与和平诚意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发展。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与此同时,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了进出口贸易外,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从思想意识的层面看,万隆会议的成功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能的。虽然已经过去了60年,亚洲地区一些矛盾的基本结构仍然没有改变,是否愿意借鉴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万隆经验,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李潜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与中国对万隆会议的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开辟新航路影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并说明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趋向。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转变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三次外交高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什么?指出邓小平作此判断的依据。

2017-06-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