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的含义和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苏边界冲突是指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高潮时一系列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苏联不断挑起边境流血事件,导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其中的珍宝岛保卫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的战争。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达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由于美国的强烈反对以及中国的积极备战,苏联人终于放弃了对中国核打击的想法。10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面开始缓和。1969年中国面临的核危机也随之灰飞烟灭。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边界冲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苏核危机得以解决的原因。
2020-12-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六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项指令称,“我们别无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建设性地实施‘自由’这个理念来证明其优越性”。美国发出此项指令的背景是
A.欧洲走向一体化趋势加快B.苏联对美国构成制度挑战
C.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D.战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 .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三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材料四 当《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用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审视中国和平崛起时,他得出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结论。而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批驳米氏的观点时称,当理论已经与现实不符时,应当修正理论,而不是改变现实。……事实上,在中国崛起开始受美国战略界关注之时,也正是中美关系在“9·11”之后进入了一个新蜜月期之日。崛起大国必定要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的理论明显与事实相悖。……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是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及国家发展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必然导致国家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而战。那么,这个矛盾是否无解呢?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                            

——刘建飞《中美关系: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3)归纳材料四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史实予以论证。
2016-11-27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世界历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发展及中美关系的关注而受到世人的瞩目。19492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图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材料二   19501211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S MAO。周刊封面的基调为红色,在人物的周围还画有许多红色的蝗虫。

材料三   19722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是一个具有积极乐观含义的单词。



(1)据材料一,《时代》周刊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你怎样理解图中的“民主统一”?其实现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周刊的封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经济援助,区域重点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同美国的政治盟国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积极影响。
2019-07-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发表演讲: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7 . 【美】迈克尔•郝德森在《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
A.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B.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
D.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英美一直在秘密地研制原于弹,准备用于打击德国。斯大林认为,美国的原子弹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给足战争的时间,不让苏联在打败和占领日本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二是作为战后美国从苏联那里索取让步的手段。

政治学家喜欢欢用“安全困境”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而采取行动,但它在这样做时会损害另一个国家或另外几个国家的安全,而当那些国家也采取措施来维护它们被损害的安全利益时,它们采取的措施又反过来危及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国家,结果就出现了一个不断加深的互不信任的旋涡。

——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安全困境”理论,分析原子弹的出现加剧了苏联与英美之间互不信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子弹的出现与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尔塔体制)实际上是两类不同国家既想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确立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主观意志,又要维护战后合作的共同愿望的矛盾的反映,是妥协和折衷的产物。它确立了苏联和西方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张盛发《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材料二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世纪,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
——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
材料四       2002年初,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在长达10年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对抗转向本质上是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
——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雅尔塔体制的实质与美苏之间关系的特点。
(2)材料二中杜鲁门所说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从材料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3)据材料三,概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今世界为什么还会存在着“另一种对抗”?
2016-11-18更新 | 8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材料二 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回答:
(1)阅读上述引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的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可信度更高?说明你的理由。
(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分别简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作为历史材料,图一类型的材料与图二材料在历史研究中有哪些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