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的含义和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6 道试题
1 . 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合作共赢成为各国共识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2 .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对抗。下列属于军事对抗的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B.成立北约组织C.实施马歇尔计划D.成立华约组织
2023-02-24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普通高中2021年12月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于在传统的权利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下)

材料二   数十年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以及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确立和维持“恐怖平衡"的原因。
2022-09-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2-2023学年高一初高衔接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51年4月,美国成立心理战略委员会(PSB),企图制定“一整套有关人类愿望的准则”,鼓励“从速采取行动来激励思想的创造与传播”,“系统地、科学地为美国生活方式塑造形象”,以打破为“敌视美国的目标”提供了思想基础的另一种学说体系。这表明美国(     
A.发起了对苏联的冷战B.占据了世界文化高地
C.加强了和平演变攻势D.增强了思想的系统性
2022-09-11更新 | 16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71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欧战面临的困境,并简述欧洲走出困境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尼克松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分析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以上分析,说明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6 . 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派出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这表明(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苏美两国实力均有下降
C.美苏关系趋于缓和D.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2022-08-2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7 . 材料一:两洋战略:一方面,美国联合欧洲,利用北约的东扩,从大西洋向东挤压;另一方面,利用同日本等地区盟友的双边关系从太平洋向西挤压。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2年第6

材料二:



(1)美国实施“两洋战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美国为此进行了哪些军事行动?请举例。
(3)美国实施“两洋战略”依凭的条件是什么?
2022-08-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8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上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冷战过程中,美苏关系有缓和也有紧张,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美苏冷战的表现(     
A.古巴导弹危机B.9.11事件   
C.德国分裂D.第二次柏林危机
2022-08-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里克利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材料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2022-12-2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列两幅漫画体现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这主要是由于(     
A.绘画风格不同B.政治立场不同C.研究视角不同D.时代背景不同
2022-08-11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