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德国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如图反映了二战后美、英、法、苏四大国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发展形势。该形势的发展表明
A.西欧复兴遭受重挫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冷战格局持续紧张D.欧洲分裂不可避免
2 . 下列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二战后德国三个时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80年代末)的历史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每幅漫画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0-12-05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干涉的目标仅限于恢复朝鲜原状。但美国国会内一些对杜鲁门外交政策持批评态度的议员,称“美国不要再犯悲剧性的错误,允许共产党从容退回三八钱,在那里重建现在已被摧毁的铁幕,并准备在将来发动一场新的侵略”。“联合国军”总司令自信地支持越过三八线的主张,表示战争的目标不仅仅限于“击退朝鲜军队”,而是要彻底摧毁之,占领朝鲜北部。对于中苏参战的分析,美国驻苏大使柯克报告说:从苏联报纸或官方声明中,看不出苏联会在形势不利于北方时作出反应;即使北方到了紧要关头,苏联也不会出兵介入。对于中国,总的说来,那种中国不可能在百废待兴之际出兵的看法占了绝对上风。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决策分析》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 . 历史是在具体的空间中展开的,空间是观察历史的基本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帕特农神庙是卫城的主体建筑,是供奉雅典娜的神庙,建筑采用了最大的体量、最隆重的规格来体现重要性,多立克柱式的围廊式庙宇,立面上有古希腊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几组主题性雕刻,彰显建筑的雄伟壮丽。帕特农神庙距离山门入口的距离80米,是为了让人进入卫城就能够有对帕特农神庙有最舒适的观赏条件。

——据肖鹰《中西艺术导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的镜厅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协约国对于德国的处置具体可分为四种情况:①宰割德国领土;②有些地区原先就属于别的国家,或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国家,战前被德国占领或吞并,现在通过和约,使之归还或独立。③对于原先德国与周边国家有争议的地区,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④处置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龚亚立《略论凡尔赛体系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51年大事记

422 中朝与联军爆发了惨烈的第五次战役,战局自此形成均势
629 李奇微收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指示,并于30日致电中朝最高指挥官,商议谈判的时间、地点。
71 金日成、彭德怀复电,决定在开城谈判
822 联军轰炸机空袭凤庄
823 金日成、彭德怀向李奇微提出严重抗议。谈判第四次中止
8 美方发动空中绞杀战,意图对谈判施压

——据陈波 《冷战同盟及其困境》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帕特农神庙的建筑艺术成就及其体现的精神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各举一例说明《凡尔赛和约》对“①、②、④”三种情况的处置,并归纳上述处置所反映的《凡尔赛和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军”解决朝鲜问题的手段及朝鲜停战协定的最终签署地,并用一句话简析朝鲜战争的性质?
2020-11-2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1月浙江选考仿真模拟试卷历史01
5 . 如表为二战后新成立的部分国家政权。这反映了
时间事件
1948年朝鲜半岛分别成立韩国、朝鲜两个政权。
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5年法国从印度支那撤军后,越南南部成立与北部对峙的政府。
A.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B.战后地区分离主义盛行
C.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D.大国博弈影响民族自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中柏林墙的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最为确切的是:
A.西德与东德间战争频繁
B.是反映冷战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与对抗的反思

7 . 材料一   朝鲜战争刚一爆发,华盛顿当局马上从美苏争霸的角度出发,推测共产党集团在朝鲜半岛扩张,如果不予以遏制,那么势必将扩大到远东其他地方,威胁所谓的“美国治下的和平”。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一直坚持干涉朝鲜战争是基于对共产党扩张的判断。

——摘编自邓峰《朝鲜战争:美国冷战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

材料二   朝鲜战争让两大阵营从“冷战”暂时转入“热战”,不仅加剧了美国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业已存在并且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而且也加深了美军与共产党势力在亚洲争夺势力范围的鸿沟。美国一招不慎,让中国也卷入了战争,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双方之间这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这种态势愈演愈烈。当签署停战协定时,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实际上朝鲜半岛的局势与战前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情况并非如此:它的亚洲战略视野变了,国内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

——摘编自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干涉朝鲜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8 . 下列关于德国的形势图出现于二战以后的是
A.B.
C.D.
9 . 近代以来,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导致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分化改组和调整持续。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比较图1和图2,指出德国疆域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别说明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10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了两国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生。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材料三   1989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美英法苏原占领国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反对德国统一;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使统一后的德国融入欧洲,以此限制德国的强大。同英法不同,美国则支持德国统一,其前提是统一后的德国须承认德波边界现状,继续留在北约;而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任心,加紧外交谈判,1990年7月在同时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在统一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0年9月12日,美英法苏外长和两德外长签署“4+2”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分裂历史由此结束。

——《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


(1)指出图1中与德国疆域变化相关的条约名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重新统一的原因和影响。
2020-07-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