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如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史实史论
A新石器遗址中发现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人工育蚕和棉纺织技术出现
B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
C《后汉书》记载:“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灌溉
D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A.AB.BC.CD.D
2 . 751年,中国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战争,唐军失败,杜环被俘,他最远可能到达北非。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时,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材料能证明
A.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B.郑和最先开辟了中国沟通非洲的航路
C.《经行记》是最早的记载中非交往的史料D.书中均能查到印加人农业生产的情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文献上关于曲辕犁的记载始见于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称江东犁。但在陕西三原发现的贞观四年李寿墓中壁画上的牛耕图上,已经有了曲辕犁。这说明
A.曲辕犁在北方更早使用B.文献参考必须多重印证
C.壁画比文献更具可信度D.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郭沫若根据甲骨文字形推断牛耕起源于股代;南京农科院《中国农学史》根据汉代文献,认为战国时北方先出现马耕,西汉时才出现牛耕;日本天野元之助著《中国农业史》,根据《管子》一书,提出战国时已使用牛耕的看法。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发展而变化B.对历史的认识具有相对性
C.甲骨文的信息最为可靠准确D.多重史料可还原历史真实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2020-04-24更新 | 417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后期,蚕桑、棉花、茶叶、丝绸、棉织、陶瓷、玉石、刻书印书、造船、酿酒等生产不断发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区域调剂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太宗商品为主;隆庆时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列出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己所有这一切,促使着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在全国各地先后崛起。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商人商帮与地方文化》

材料二   明清商帮的活跃在当时引发了“竞以求富为务”“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的价值观念转变,孕育了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农、工、商”称为四民)的学术思潮。该研究证实,在历史.上有商帮兴起的县,当地居民自主创业的概率、选择以私营企业雇主以及自营劳动者为职业的概率均有提升。换言之,即历史上商业繁荣、商帮组织活跃,所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鼓励着当代居民的创业行为。

——摘编自周黎安《明清商帮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商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019-01-30更新 | 1884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沈阳二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代正德以后江苏南通“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缣、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一改之前“淳本务实之风,士大夫居家,多素练衣、缩布冠”的状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南方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进步思潮挑战主流价值D.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2022-05-23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9 . 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骨耜          图二铁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019-08-24更新 | 564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1年辽宁省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但唐宋之后,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022-04-08更新 | 199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