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

材料二   《尚书·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1)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材料三   


杨柳青年画“农家稼穑”图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末期,因题材多样,有清一代深受京津地区民众喜爱。清人李光庭在《乡音解颐》“新年十事”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此外,“连生贵子”一类的妇女儿童画也是清代前期杨柳青年画的重要题材。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经济角度,说明创作上述题材的背景原因。

材料四   


近代以来,年画除了传统题材外,有了新发展。《中国民间造像史纲》称,19世纪中后期,地主大户不断涌向新开辟的商埠,“发财还家”类年画大量出现。围绕女权的年画也逐渐增多,如图杨柳青年画中文字为:“中国有家眷的男子,大半受累的多。诸位知道这毛病在那里吗?并不是男子不能赚钱,一男子养着好几口,女子裹了两只小脚,诸事不能用力……现在的形势,无论男女必须自食其力,方能自保。……若是男女一样做活赚钱,还有不好过的吗?”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19世纪中后期年画题材更新的社会原因。
2020-11-1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   (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摘编自《水浒传》,书中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

请回答:

(1)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

3 . 阅读材料,回答担

材料一   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祖宗(宋太祖、宋太宗)时谓之市舶使。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最盛……北人过海外,是岁(一年内)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一年内)不归者,谓之"住唐"。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过回偿,住蕃虽十年不归,息亦不增。

——摘编自[北宋]朱或《萍洲可谈》

材料二

史料出处
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四日,广州市舶司旧来发舶(民间商船),往来南蕃诸国博易回,元丰三年旧条,只得却赴广州抽解(交税)……《宋会要·职官》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七月七日,秘书少监知广州陈世卿言,“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拣香、异宝,听赍赴阙……赐予所得贸市杂物则免税算”《宋会要··蕃夷》
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甲戌,真宗命内侍高品周文质为广州驻泊都监,谕之曰:“番禺宝货所聚……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货物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苏木之物《宋会要·职官》
南海(北宋广州),广东一都会也……海舶贾番,以珠犀为之货,丛委于地,地大物夥,号称富庶明代《广东通志》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北宋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状况出现的原因进行解读。
4 . 下列图片是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牛耕已成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B.都可用于研究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C.都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D.都采用了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远古部落名)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曲):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C.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D.神权政治色彩明显
6 . 【古代科学与经济垄断】

材料   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的科学兴趣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要社会有足够的科学兴趣,这种兴趣就可以激励人们把其他因素如资金、经验、理论等,交流配置到有创新能力的人那里,资助和激励他们的科学研究和交流。……人们对一种东西产生兴趣,愿意为它付出财物和时间,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满足人们谋生的需要。在适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质量和成本对赢得市场至关重要,因而必须讲求技术、重视科学。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或由国家政府垄断经营,或由官僚直接、间接经营,或通过国家行会控制民营手工业,或建立匠籍制度垄断手工业人才,表现出明显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垄断性,使得中国古代科学一直不能超出古代科学阶段。

——摘编自朱诗勇《中国古代科学的产业基础:工商业的特殊垄断性》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11-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如表是汉、唐、宋三朝不同地区人口比例分布表,对表中数据的解读合理的是(  )
时代人口比列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5%20.9%1.6%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61.4%25.8%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8%58.4%6.8%
A.国都变迁影响经济重心的转移B.北方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趋于分离D.南方的崛起带动文化发展
2023-10-24更新 | 23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六市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4月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宋英宗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打破了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法律规定。南宋叶适提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最合理的解读是
A.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B.经世致用思想得到弘扬
C.社会发展影响价值取向D.四民社会等级秩序瓦解
9 . 本书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工业发展的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
章节主要内容
第1章 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
第2~6章 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
第7~9章 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
第10章 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
第11章 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量变基础B.农本商末观念难以撼动
C.社会呈现多元民主浪潮的萌芽D.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

——摘编自《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文化的唯物史观解读》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大清通礼》,要求品官士民“人人循礼而行”,但自明中叶以来就出现的奢靡之风却在清朝前期延续。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饮食方面,士庶之家请客吃饭,“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乾隆十三年,刘大櫆认为国家休养生息近百年,而民生日贫,“风俗日奢”是重要原因。

——摘编自宋传银《论清前期的“奢靡”之风》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变化与清前期奢靡之风盛行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