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56 道试题
1 . 下图为汉画像石中的《斗牛图》,画面左刻一力士右手举锤、左手推掌,与牛拼搏;右刻一牛怒目弓首、扬蹄,以角前抵。该图可以反映出(     
A.汉代社会秩序十分混乱B.大一统王朝恢弘盛况
C.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出现D.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2024-03-1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2 . 康熙年间,江南等地出现的包买商开设“账房”或“行号”,这种“账房”或“行号”拥有大量的织机和原料,或自行设机督织,或将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为其生产,在账房周围有众多的小机户及织工受其支配。账房的出现说明了(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B.生产出现明显的分工
C.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D.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
3 . 如表是明代货币(白银)需求估计(1480—1610年)(单位:万两)。据此可知,明代(     
年代财政需求长途贸易需求基层市场需求合计
成化末(1480年前后)300200—350800—14001300—2050
嘉靖(1522—1566年)9002000800010900
万历末(1610年前后)2500—30002000—30008000—1200012500—18000
A.海外白银大量流入B.国家财政日益匮乏
C.商品市场日趋活跃D.白银货币化已完成
4 . 唐律规定“诸校斛斗秤度不平,杖七十。监校者不觉,减一等,知情与同罪”,还规定必须在每年八月对行用京师和地方州县的度量衡器进行校正,加盖官方印署后方准使用。这说明,唐代(     
A.严格贯彻重农抑商政策B.度量衡器尚未实现统一
C.缺斤少两现象十分严重D.注重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2024-02-2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所示是两宋部分学者的言论记载。据表可知,两宋时期(     
记述出处
“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郑至道《琴堂谕俗编》卷上,《重本业》
“国家四民,士、农、工、商”“同是一等齐民”黄震《贵氏日抄》卷78,《诃诉约束》
“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至于蒸逃髦士,则古人盖曰无关,虽工商不敢绝也”叶通《习学纪言序目》卷19.《史记一》
A.传统择业观念根深蒂固B.货物流通渠道多元并进
C.传统四民思想受到冲击D.朝廷有意放松经济管控
2024-02-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明初,中央政府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万历初年,广东地方官员允许非朝贡国商人每年夏冬两季定期至广州贸易;明朝政府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部票”,对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准其上岸居住。据此可知,明朝政府(     
A.对民间贸易持宽容态度B.海禁政策日趋严格
C.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D.积极开拓跨洋航线
2024-02-04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中国古代女性作家共有4000余人。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知名女性作家灿若群星,至清代多达3700多人。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人数大增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B.社会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就一直维持着一个以编户齐民为基本单位的市场经济。人们可以自由占取土地,但只能占取本户现有劳动力可能耕种的面积,也因为地多人少,无地之民可以占领荒地耕种,无须以其他方式出卖其劳动力,所以此时绝大多数的农户都是自耕农,所据有的耕地面积也是相对平均。然而这种平均分配的状况不会维持太久。一旦荒地被占取尽净,土地又恢复为稀有生产要素,企图扩充农场之人只能从他人手中购入土地,于是分化过程便开始了。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战乱和改朝换代,都会出现大量荒地,供人自由开垦,便形成一次地权的再分配,也就是农村分化的新起点。对于农村中的分化过程,有些人曾经强烈地表示不满,主张实行限田政策,但是在大部分时间政府都不曾认真实行平均地权的办法,一切听其自然。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一方面,地主们占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拥地自重),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破产。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实施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都被分给自耕农,此后的农田买卖都有新立法的限制,农村中土地投资的大门从此被关闭……由于土地政策的挑战,农村中富有企业精神的人士被迫转移到城市的工商业中去,这些原来的地主摇身一变而为成功的城市新兴工业的企业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十来年表现的成果几乎全部导源于农民工作积极性之提高。换言之,全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大幅升高。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土地现象。并概括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战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12月双百金科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巴蜀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日常用品,乃至各种奇珍异宝,皆能在市场上买到,农村地区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输送至城市市场中。城市中居民大都脱离农业生产,生活所需多从专业化的“米市”“布市”中采购获得。各大城市中的夜市悄然兴起,在“市”以外各坊日渐散布商肆店铺。城市中还出现了大量的酒肆、酒楼,开设了大量的旅店以供住宿,不仅有许多官、私医生可为人们诊病,而且还设有药市或药肆等为居民买药提供方便。

——摘编自李映涛《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特征浅析》

材料二   15~18世纪,英国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旧的国内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商业联系加强,跨区域长距离贸易迅速增多,大宗商品如羊毛、呢绒、谷物、畜产品等都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地跨区域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区由最初的欧洲拓展到东印度和美洲,到l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经遍布全球各地。 1554~1680年间建立了 49 个股份制公司,至1695年,增加到150个。商店、交易所、客栈等灵活自如、方便及时的新的流通方式出现。伴随16、17世纪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种信用手段如借贷、汇票、期票、债券和抵押等都已流行。 17世纪中期以后,汇票也成为一种可转让的票据。18世纪时,信用是贸易运作的关键,许多公司的资产都是以信用结算而不是以现金结算,筹措资金也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政府也进行了公共财政改革,以发行证券与公债券来筹集资金。

——摘编自王瑞红《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及对商人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的特征,并简评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0 . 南宋临安“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南宋杨万里诗云:“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南宋方志记载,“昆山县西三里处有东西杨庄,皆产瓜。”这些可用于研究南宋时期(     
A.南方地区土地所有权的变更B.人口迁徙改变经济重心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升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