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明中后期,因外国贡使日益增多,朝廷恢复了洪武年间一度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广东广州设立的三个市舶司作为安顿之处,泉州名“来远”,宁波名“安远”广州名“怀远”。郑和下西洋时流落在外的中国流入,或受感召,或被强行遣回。明廷的这些措施
A.有利于中国商民在海外发展
B.政府的海洋意识在逐渐加强
C.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开始
D.导致民间海外贸易削弱萧条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下表是1576-1620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某物品的估价统计表,该物品可能是
(注:比索是一种西班牙货币单位)
时间1576年1586年1596年1620年
价值30万比索50万比索100万比索200万比索

A.玉米
B.茶叶
C.鸦片
D.白银
3 . 中唐以后,农户归附政府的户籍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中人口普遍较多,更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当时
A.国家赋税政策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解
C.自耕农受到政府的保护
D.商业发展冲击农业生产
4 . 有诗云:“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此诗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井渠
C.郑国渠
D.白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2018-12-16更新 | 3823次组卷 | 3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户籍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真正的户籍制度到秦代编制户册才开始创立,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限制人口流动,防止人口流失,保证兵役和赋税征收。这些制度被后代所继承。到了唐朝出现了最早的城乡户籍区分,城市人口称为坊郭户,农村人口则是乡村户,但唐代户籍实行‚编户与非编户的良贱制度,并没有为坊郭户单独设立户籍。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宋代正式将坊郭户纳入了法律体系之中,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宋代的坊郭户包括官吏、大商人、地主、大手工业者、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人力和女使之类,大致依据财产来区分,上下共有十个等级,而乡村户则根据土地多寡分为五等。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赋役黄册编定以后,户籍不得随意改动。清代时,朝廷宣布“摊丁入亩”,户口不再作为征税的依据,但户籍制度一直保留。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等

材料二   从1953年开始,国家采取了统购统销政策。1958年政府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正式建立。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乡二元户籍格局长期附着了粮油供应、劳动就业、医疗保健、教育、福利等十几项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城乡隔离体系。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开始允许农村人进城务工,农民工由此而生;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严格控制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农转非”政策。1984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部分农民获得迁徙自由。2000年以来,国家已开放了中小城市的户籍,一些省会城市也放宽了进城务业的户籍政策。北京近日公布了《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至此,北上广深这四个市区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均已提出或实施各自的积分落户指标体系。

——据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户籍制度两次大的改革的影响。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户籍制度变迁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 . 下表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人均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嘉庆十年(1805年)2090341966.38
嘉庆十六年(1812年)3256308974.56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4023975602.18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国家人口政策变化
C.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二随着经济发生巨变,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狄更斯描绘兰开夏郡的焦煤镇:“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像生番所涂抹的花脸一般……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冒出来”。泰晤士河“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每天大量令人作呕的混合物随水而入,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居民的日常饮料。”随着农村人口涌向经济发达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疾病和体质恶化也日益严重。此时“自由放任”之风盛行,“藐视市政当局和嘲笑地方利益已成为一种风气”,以致市政议会及官员们对河流污染的治理迟迟未起步。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国经济出现的相似趋势,以及英国环境问题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太宗本纪》记载,宋朝雍熙二年九月赵光义“禁海贾”;明《续通考》记载:“凡外夷贡者,……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朕南巡时,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这些记载
A.属于官修史料不足为信
B.说明宋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
C.无法确证古代外贸政策
D.证明康熙时期鼓励海外贸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