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宋代经济在“商业化”方面超越前代的是
A.政府开始推行重农抑商B.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
C.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处农,就田野”成为较普遍现象。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
A.异常兴盛发达B.技术领先世界C.经营模式僵化D.官营特征明显
3 . 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材料主要反映了明代的朝贡贸易
A.替代了原先的海禁政策B.带来一定程度的繁荣
C.大大宣扬了国家的威望D.加强了与各国的联系
4 . 《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技术的文献。据该书记载,“金有六齐(齐:配方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材料反映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产品多用于军事争斗B.地方特色非常鲜明
C.重视青铜工具的制造D.制造工艺十分精美
2019-12-1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启东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以及植棉、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表明江南市镇
A.早期工业化的特征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D.经济发展的区域化
6 . 从一定程度上看,商业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出朱雀门东壁,多为妓馆;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明清之际。但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明末之巨商,多为盐商,但因食盐由官厅专卖,其能在此间牟利者,多为官僚资本,亦官商不分。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则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明朝的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兴起了经营进出口货物的新式商业,资本主义商业逐渐滋生。同上海五金店交换的,一极是进口外国机制五金材料的洋行,另一极是中国工、矿、交通企业。商业资本已同外国产业资本发生联系,又部分地服务于本国产业资本。19世纪下半叶,有不少中国商人在上海和其他通商口岸的大小外资企业中搭股。琼记洋行、旗昌、东海等轮船公司,华股占一半以上;烟台、怡和等丝厂和华兴玻璃厂中,华股超过80%。鸦片战争后不久,就有商人投资于现代企业,1894年以前,中国出现了100多个现代企业,其中大多有商人的投资。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认为明清商业不能“使中国经济史改观”的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商业资本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业资本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B.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C.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 . 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019-08-19更新 | 125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苏徐州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古代中国的“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体现“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扬州
2019-08-15更新 | 272次组卷 | 54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锡山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