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两汉时期,水利工程以陕西、河南最多,次者山西、河北;东晋以来,南方水利工程增速加快;而隋唐时期南方修建水利工程的增速远超北方,随即周边区域被开垦发展农业。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增强B.南方农业发展超越北方
C.政治重心南移影响经济发展D.政府政策倾向转移南方
2022-01-26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汉江流域的开发

材料一   随着南宋湖北地区军事战略地位的上升,汉江漕运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汉水运量增大,而官府所付漕运脚钱不仅没有增加多少,反而由于支付湖广会子,而实际脚钱呈下降趋势。以当时市值而论,2700文湖广会子才可兑换一贯铜钱交子。由于湖广会子贬值严重,到达鄂州的纲船听说要改拨襄阳,没有不张皇失措的。另一方面,汉江下游嶓冢、仓浪、大别一带,水势湍急,但从汉口溯流至郢州,滩碛比较少见,行船尚不算困难。郢州、襄阳以上水道有所谓36滩之险。纲运至此,必须换上数百小舟转漕,谓之“般滩”,所需费用大大增加。

——摘编自王瑞明、雷家宏《湖北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   明末清初80年间,受战乱和人口锐减的影响,汉江航运一度比较冷清。随着康熙中期社会秩序的恢复,汉江上游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部分来自于周边人口涌入),由于汉江流域尤其是山区耕地及亩产增加,经济作物烟草、药材、漆树、油桐、木耳、香蕈等扩种,农业商品化率的提高,以及秦巴山区手工工场的兴办,到乾隆年间有了明显变化,嘉庆、道光两朝形成汉江航运繁荣时期。与此相应,汉江干支流一批城镇逐渐兴盛起来,如汉中港、兴安港、老河口港、襄樊港等等。在汉江流域城镇和集市的流通货物品种,基本上都是日常用品,并且借助汉口镇大批的商人群体,大大加快了本区域的商品流通。

——摘编自张笃勤《文化视域的汉江与武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汉江漕运的主要困难,并说明此时期汉江水运地位突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12-10更新 | 357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滨海实验中学、一百中学、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学、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民族班)
3 . 贞观十三年(639年)可以作为考察唐前期人口分布的一个截面。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载数字推算,当时各道户数和人口数占全国总数的百分比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当时
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陇右剑南岭南
户数(%}13.099.068.9212.155.942.9913.281.8420.9811.75
人口数(%)l4.129.478.0812.876.383.2915.861.623.135.2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北方政治局势动荡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D.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
2022-02-17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A.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B.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2021-08-31更新 | 654次组卷 | 15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宋代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粮食、布匹、茶叶和各种手工业制品等日常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土地、耕牛、农具、煤炭、木材、船只等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宋代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A.表明奢侈品贸易的萎缩B.导致草市夜市开始出现
C.说明社会经济活力增强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2023-01-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据下表可知(     
亚非地区来中国朝贡的国家数量变化
时间(年)1415141914211423
国家数量(个)8171616
A.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影响深远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
C.明朝国际影响力一度得以扩大
D.明朝通过航海扩大了手工产品的国际市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醚(读pu)"原指聚饮。西汉时多次出现令"民醚五日"的诏令,说明只有在统治者允许的前提下民间才能聚众饮酒;但东汉和帝以后,除严重自然灾害和战争时期,很少再有对民间聚饮行为的禁令。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B.社会风气发生剧烈改变
C.民间酿酒行业发展迅速D.政府行政管理逐渐松懈
2022-02-03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唐代的农业技术主要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土地所有者中传播;宋代地方官员常常分发配有插图的农业手册给农民,而且与农业相关的书籍日渐增多。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A.抑制土地兼并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注重教育公平D.科技进步利于农业发展
2021-12-29更新 | 37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万载中学、宜春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

材料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