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苏州、杭州、松江(上海)等处有一些个体纺织者,最初是自备原料,自己劳动,后来有利可图,逐渐增加织机,自己脱离了劳动,专靠雇佣工人生产。还有的是以布商身份,准备了原料交给机房、染房、瑞房等分别依次施工,最后完成了纺织品的生产。不过当时,这两种手工工场情况还只在东南的很少地区、很少生产部门中出现。

—摘编自白寿《中国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洋务送动期间,在“求富”的旗号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企业,部分解决了军事工业的资金等方面的问题。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等在上海、广东、天津等地授资创办近代企业以及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也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在民族半独立的状态下,华商还大量附股于外国企业,据统计,“在整个19世纪中,所有华商附股的外国企业资本积累在4000万两以上”。

—摘编自王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只在“很少生产部门”中出现此新变化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018-08-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材料四   美学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查晰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可以判定明朝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有何特征?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如何看待垄断组织这种生产方式?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 2 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 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 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 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 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 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 12 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 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进出口货物达 400 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 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 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5 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发现了世界,世界也从此向欧洲人敞开。 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16 世纪末 17 世纪 初,远航需要政府特许和自备装备。为筹集远征的资金,西欧早期的航海家都到处奔走,向 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宫廷求助,更多的是求助于商人组建大型国际商业公司。这 些船队只对股东负责,政府作为股东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本国造船业,保护本国 海外商业利益,支持开拓海外殖民地。到 1800 年,拉丁美洲的矿场每年大量流往欧洲的金银 产值为四千万美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摘编自斯塔夫• 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欧洲人通向外部世界与中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评价。

4 .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早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概括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6 .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与原因是什么?

2018-06-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农具各有什么特点?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经济形式?概括指出这一经济形式的主要特点。

(3)某同学认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人口膨胀直接相关,你认为他的分析是否全面?为什么?

2018-06-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两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9 . 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觐说:“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定租税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

(2)依据图13,指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

(3)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2018-06-1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

2003年1月19日下午,陕西省宝鸡市杨家村的5个村民,来到村北的土崖上挖土,突然发现一个洞口,洞里堆满了青铜器。他们赶紧用土块封住洞口,及时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派人清理这个窖藏。出土的27件西周晚期青铜器,全部铸有铭文,总字数大约有3500字。其中的三足附耳青铜盘,铭文长达370多字。考古学家惊呼:“这是我国2003年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21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对这些铭文的解读,也许将改变我们对西周历史的认知。”这几位农民保护国家文物的行为,受到政府的表彰。

请完成:

结合学过的法律知识,想一想,作为一个公民,发现历史文物和遗址后,应该如何处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