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贡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紧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口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并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其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020-05-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夏禹治水的时候,“左准绳”、“右规矩”,将“九地黄流”导入东洋大海。这“规矩”和“准绳”,就反映着古代的标准意识,其涵义之深广,是不同凡响的。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孟子把“规矩”和“准绳”的作用加以引申发挥,使之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了。“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主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材料二 从《梦溪笔谈》记载看,当时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是标准件思想的一个典型应用。从活字制作、拣字排版、印刷,到拆版还字,实现了零件的互换和分解组合,达到了零件可反复利用的目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北宋李诫编订的《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和统一化,制定了十三种一百七十六项工程的尺度以及基本操作规范,类似于现代建筑工程的标准化作业。……除上面提及的度量衡、兵器、交通、印刷技术、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其他领域中涉及到统一化、规范化的实践还有许多。

---《中国古代技术标准化研究》

材料三 1798年美国正笼罩在可能要与法国开战的阴影之下,惠特尼接受美国效府的委托,在1800年前为美军供应10000至 15000支步枪。他按照枪支零件的尺寸设计出一套专门器械和流程,让一般工人通过使用它们分工生产不同的零件。用这种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零件尺寸及公差均一,任何零件皆能适用于任常一把同型号的步枪,只要将它们组装起来便可成为一支完整的步枪。

杰斐逊总统从一开始超就认识到惠特尼的发明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惠特尼“发明的不仅是机器,而且是新方法所采用的工序”,因为“只有机器,以它们不变的形状和规格的切割,才能生产可替换部件”。杰斐逊还进一步指出,这种生产原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并且对于修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360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标准化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行惠特尼标准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技术标准化的认识。
2020-03-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

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黄仁宇先生曾经说:“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的“显著”的新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董仲舒对于当时社会贫富不均,豪富广占土地的现象极为不满意,然于国家直接统制各种事业亦极反对。后人转述其言云:“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是,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成。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武帝)一面与商人角力,一面开疆扩土,安能容纳董仲舒之策。武帝之算缗,虽不在于平均地权,然却有抑制豪富,推毀大地主之效。(董仲舒)乃一面主张限田,一面复主张盐铁皆归于民。是非但与武帝功利政策相忤,即在其建议之本身,亦有自相抵触之嫌。

——摘编自李剑农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董仲舒的经济主张未被汉武帝采纳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不论是在任何行业,技术的获得和传承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不耻相师”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的优良传统,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为了守家业,也为了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因而技术只传于家族内、且传男不传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一定程度保证了技术在家族内部的传承,另一方面不利于技术的传播,甚至失传。

——摘编自于霞《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性》

材料二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 1624年英国制定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进行工业革命……使许多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利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向这些地区输出工业品,甚至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为其经济附属。

——摘编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手工业封闭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材料二 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出现“平民社会”的影响。
2019-11-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载:“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清代乾隆《真如里志》卷一载:“标布,紫白二色,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匹布,晨易钱米,以资日用。”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引明末人张鸿磐“请照旧永折疏”日: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

——摘编自萧国亮《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农村家庭棉纺织生产》

材料二 光绪初年的《嘉定县志》载'“吾邑土产,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仰事俯育,胥取给于此。近来货日滞,价日贱’故民日困……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嘉定县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光年间,男耕女织,寒暑无间。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无抱布入市者。”

——摘编自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力

材料三 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领先”:车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上海时装周引领全国同行,影响力亚洲第一、全球第五;绳带等特种军工航天航空全国唯一;芳砜纶纤维耐高温性能世界唯一;里奥竹绿色纤维技术全国唯一;国际棉花、纺织原料及纺织品交易平台国内唯一;时尚创意园区建设全国第一;纺织品服装贸易全国领先。

——摘编自严伟勇《上海纺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华丽转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上海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9 . 由古到今,我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   松太(松江、太仓地区)利在棉花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纷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包世臣《安吴四种·齐民四术》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地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总结松太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给农村带来“深远变化”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张謇,清光绪年间状元。他出身农家,苦读成才。1894年中状元时已41岁。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决定走实业救国的路线,于1895年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产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张謇倡导怎样的救国主张?他的救国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真正实现?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