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效。
(3)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 xia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摘编自蒋以化《西台漫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3)依据材料三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并概括其特征。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秦国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按一家一户的原则来登记和管理户口,开始实行户赋和口赋相结合的算赋和征赋制度。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时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洪武年间,政府编制鱼鳞图册,户籍黄册与地籍鱼鳞册的使用,使赋税收入有了保证。明中期实行“一条鞭法”, 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户籍仅保存人口统计的作用。清代实行”摊丁入亩”以后,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但治安管理的政治意义却加强了。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1)概括材料中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推动其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作用。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盛况?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
(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
(公元1187年)
北方965493459679
南方1112578301280

——改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哪一时期?简单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突出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全国比较著名的都市有20个左右,分别分布在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宋、楚越、巴蜀等地区,大多数集中在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带。长安是西汉的都城,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其交通便利,是西北与巴蜀和内地贸易的枢纽,又是与西域通商的中心。《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城中有9市,6市在道西,称西市;3市在道东,称东市。市有专职官员市长管理。商人往来各地十分活跃,所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除了经营冶铁、煮盐、酿酒、造醋、制酱、屠宰等业外,还有大宗贩卖粮食、薪藁、竹木漆器、铜器、马牛羊猪果菜、狐鼯裘、船车等等货物。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下令撤除坊墙,允许沿街开设店铺,实行“街市结合”的城市体制。城市店铺日夜经营,有早市、晚市和夜市。日市结束,夜市又开,“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而供市人聚会娱乐的酒肆、茶楼、匀栏、瓦舍,夜间依然营业。

——摘编自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的主要依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教士成为明清之际西方文化输入的首要担当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明末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或称“知识传教”)策略所奠定的。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其具体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口头传授、译撰中文书籍、携入或自制西洋科学仪器等。当时的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                         

       ——摘编自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

材料二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昭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极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
2020-10-1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都城纪胜》记载:“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敬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商品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9 .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 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 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一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   三十大商帮文化特征比较.


一摘编自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十大商帮》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国商帮文化的特征对现代企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型私营手工业都是由官僚、地主、商人等富豪人家经办的,其生产规模比较大,拥有的资金也多,所以在经营方式上一般都采取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形式,不仅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分工,而且生产者大多数都是雇佣来的,产品绝大部分也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具有着明显的商品经济的性质。但是大型私营手工业在我国古代手工业历史中,从来也没有占居主导地位,而且始终处于变换不定的受控制状态中。

——摘自郑世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四十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非常可怜的,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首先,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的只是轻工业,重工业不但没有丝毫进步,而且比较重要的煤矿几乎全部被外人夺去。其次,这四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绝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很低。再次,从每一个厂矿的历史来看,都各有自身所遭遇的艰苦经历,不但在它的创立过程中有千折百磨,就是在成立之后,依然是困难重重,经营无利,即使勉强支持数年之后,仍不免于改组易主;能屹立不摇,始终如一的比较少,能继续发展并不断由企业本身中积累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就更少。

——《论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傅筑夫教授的谈话追记》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大型私营手工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能占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2020-08-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