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四:(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1)材料一中的“末”指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以宋代为例,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痰,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南开大学教授杜家骥在《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中指出:“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市场突破,发展为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及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长江、沿海在清代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清代的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又比明代扩大。”

材料三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1)依据材料一归纳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归纳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19-05-3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理)试题
4 .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徽商“食必膏梁,衣必文绣,一婚嫁丧葬,堂食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

——《扬州画舫录》

在徽商的大力扶植之下,徽属各县书院林立,仅歙县“书院凡数十”。族中弟子有“贫而不能学者”,徽商往往招入家塾,“悉力扶植之”。

——《中国十大商帮》

天顺、嘉靖年徽人王友揽“商于庐……爱庐之风俗淳朴,买田千余亩,购屋数十楹。”

——《歙县泽富王人宗谱》

祁门人胡天禄经商致富,“族人失火焚居,天禄新之。又建新宅于城中,与其同祖者居焉。输田三百亩为义田,以备祭祀及族中婚葬丧嫁及族中贫无依者之资。”

——《安徽通志》

材料三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商资金的流向。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该流向对我国经济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2019-05-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

——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拉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三   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农业革命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
2019-05-20更新 | 265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古往今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之间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存在着经营利益上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古代社会是难以调和的。统治集团为解决这些矛盾,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农业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出现加强农业削弱工商的政策就在所难免了。

——齐秀生《浅析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

材料二   美国二战后至80年代末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表

材料三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统治集团为解决这些矛盾”采取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①和②所示时期美国实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重要作用。
2019-05-18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18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初,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材料三   1944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自16世纪中期起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这一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标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
2019-05-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材料三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   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
(2)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
(3)据材料四归纳: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及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一挑粪进,一挑谷出。”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1)材料一的诗歌反映什么样的经济形态?据材料一,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变异”指的是什么?这种变异是否演进为工业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9-05-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