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洋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宏《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2022-07-11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十年(2013-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2 . [明清经济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产量的增长来看,宋代全国耕地约5.6亿亩,明代约7.842亿亩,清代达到9.248亿亩。宋代年平均粮食产量为464亿斤,明代则上升为696亿斤,清代剧增至2320亿斤。毫无疑问,这些农业上的成就与其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沈定平《从国际市场的商品竞争看明清之际的生产发展水平》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赣商、鲁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6~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简析其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2-07-10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亮点练】-【过高考】2023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

——摘编自《魏书》

材料二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

——摘编自[唐]王梵志《提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对研究中国土地制度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米价表

期间

皇帝年号

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

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

16世纪前半期

正德一嘉靖

20.19

49.52

16世纪后半期

隆庆一万历

23.00

43.48

17世纪前半期

万历一崇祯

32.19

31.07

平均

18.00

52.9

一—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白银货币化促使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几乎绕地球一周的贸易结构,以白银为轴心建立了起来。当世界市场的白银滚滚而来之时,它已成为正在变革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助动力。白银货币量的增加,无疑提高了商品的产出和销售,加速了社会经济增长发展;同时,它也加速了社会转型期的动荡。崇祯年间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既缺少白银,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与此同时,美洲和日本银矿的开采量却在减少,流入量也在减少,于是社会动荡加剧,内忧外患迭起的明王朝便在中外互动的作用下灭亡了。

一一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从16世纪一17世纪前半期白银购买力变化,简析白银购买力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7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下表)。

航线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产品运到拉丁美洲,将拉丁美洲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品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1)根据材料,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银之路”形成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bà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挠(qā0)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市舶制度源起唐、宋。元灭南宋后,沿袭南宋制度,在泉州等四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物。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廷颁布市舶法则22条。根据这些法则,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在国家户籍中单列一类,成为舶户或者舶商户。出海贸易时,其人数、船只、货物等情况都要事先上报市舶司审核批准,经发给公凭,方能出行。金银、粮食、兵器等皆属禁物,不得携带出海。返航有规定期限,必须到原出发地的市舶司进行“抽分”,然后才能发卖。外国商船前来贸易,抽分比例相同。市舶司“抽分”所得货物,一部分上供蒙古统治集团享用,其余由市舶司就地出售,换取货币,解送朝廷。元朝时,许多海外“藩客”寓居于泉州、广州等地。

——摘编自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1)概括元代市舶制度发展特点。
(2)简析元朝市舶制度发展影响。
2022-05-3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考前综合训练(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早在14世纪时就运抵西方。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瓷器能够轻松融入欧洲文化,离不开生产者们灵巧的双手。在1683年后,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对景德镇作坊进行了改革,推动了新式釉彩的出现。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画坯师博只负责自己所辖的特定形象——花、鸟等的绘制工作,没有一片陶瓷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这使亚洲生产者面对欧洲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和精英市场时,能够批量供应欧洲产品。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是中西瓷器贸易的高峰时期,据《竹园陶说》载:“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制成彩瓷,售之西商”。欧洲人把瓷器看作是伦理规范、和谐共融与美德风度的化身,他们通过中华物品的万花筒得以窥视自己内心中对人类尊严和高尚的追求。随着华瓷在西方民间的普及,瓷器不但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必需用品,而且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18世纪80年代,欧洲对中国粗瓷器的需求增多,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制瓷业开始遇到欧洲新兴制瓷业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影响到高档华瓷的出口,因为欧洲制瓷业在“迎合西方顾客的情趣和交货迅捷”方面占有优势。

——摘编自吴建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瓷器成为欧洲“中国热”典型商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西瓷器贸易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简析瓷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022-05-31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