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徒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材料二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移任湖广总督之后,原订炼铁厂设备也随之改运汉阳。铁厂厂址选定汉阳龟山山麓,189011月动工兴建,光绪十九年(18939月建成,光绪二十年(1894)投产,属于官办企业。由于铁厂是完全的官办企业,弊端丛生,从光绪二十年投产到光绪二十二年,亏损累累……朝廷已经无力支撑如此大的国企亏损,只好将官办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手,招募商股,铁厂慢慢艰难运行。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盛宣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一,经清廷批准后,遂遵照商律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农工商部注册,改官营为商办。

材料三   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不再怕和老外打官司;中国企业走出去;汽车,电信资费越来越便宜;全球同步看大片;外资银行触手可及;纺织业农业等历经风雨;学会按国际规则办事;悄然更新的发展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两次转变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简要归纳中国入世对中国与世界的主要影响?
2022-04-28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家校协作三轮练(一)历史试题
2 . 古代商业。

材料一   (明清)市镇是商业与手工业中心,是人流与物流的集散地。它不像县城和府城那样带着某种僵化、凝固的惰性;相反,它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的。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它是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经济中心地,不像乡村那样带着封闭性。

——选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市镇发展的特点及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2022-04-19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赋税管理,赋税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因人事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故称“两税”),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

材料二   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年间通令全国实施的一项新的赋役制度,它“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将一切征项,包括赋、役及额外加派、土贡方物等,悉并一条,化繁为简;它取消各种摇役名目,实行银差,使徭役空前简化;同时,一条鞭法实行徭役征银并部分“摊丁入亩”。它简化了赋役制度,改变了历代赋、役分开征收的方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同时,由于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的程序,它在客观上确保了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摘编自蒲志新《略论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的征税依据并说明推行两税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从唐中叶至明中叶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并分析明中叶改革赋役制度的意义。
2022-04-18更新 | 34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974992492756992 高三下学期全真高考模拟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五)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建国伊始,大量官田的存在,导致洪武以来就产生了所谓“江南重赋”的问题,而且这些税负大多落在小农头上。地主豪绅大肆兼并官田,并采取“以官作民”的伎俩,使“田居富室,粮坐下户”。江南财富再分配矛盾逐步激化。明宣德四年(9年),宣常下诏江南官田改料减征,每亩减十之二三至周忱为江南巡抚时,实行“里甲锥”制度,把原本应接户征收的里甲费用“十之二三”抑之于田粮,并征收白银。摊丁入地折银征收的改革,封建国家对人手控制已无关紧要,万历以后各地里甲大多转变为以“缉捕奸盗”为主要职责的保甲。改革使大批劳动力人手从非生产性徭役劳作中解脱出来,转向生产劳动。改革中“富商大贾……赀或累万计,而竟以无田幸免(徭役)”,商人遂不再买田。资本因而向城镇集中,产生了一批富商大贾,群体性经商成风,出现了徽商、晋商。粤商等资本雄厚的商帮。他们从事棉,丝织品和盐等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在国内形成了江南,珠江三角洲,华北等经贸区。海禁的局部开放,外商纷纷来华贸易,“白银大量涌入,通过丝银外贸结构,完成了与世界的链接”。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赋役制度改革首先从江南开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对江南社会转型的影响。
5 . 与时俱进的国家管理体现了中国智慧,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特别是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在文化方面,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中国有了完整的宇宙论、伦理学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综合的基础上的……中国的知识和科技能力,都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使中国的生产能力超过四邻,且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对于前来的东突厥贵族、酋长,多任为中郎将、将军等高官,五品以上官员达一百多人,待遇与汉官相等。颉利可汗战败后,贞观四年(630年)定襄公主嫁于阿史那忠;贞观十年(636年)衡阳公主嫁于阿史那社尔。唐廷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当时,唐廷与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据宁欣《中国历史大讲堂·唐史十二讲》等整理

材料三   无论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来看,或是从世界范围的眼光来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有着几亿人口的中国大地建立起来,都是一件划时代意义的了不得的大事。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冶金业的技术发展和管理方式角度指出汉代经济“软实力”的表现,概括汉代儒家“价值观念”独尊地位确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突厥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并列举唐太宗在位时期唐蕃之间文化交流的史实。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新中国成立后,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请写出这条改造道路的具体途径,扼要阐述改造完成对中国社会的意义。②新中国成立后,有学者认为这种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出的一条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民族道路,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主要依托,请指出这种制度实施在“时空维度”上的必然性,并概述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2022-04-1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但唐宋之后,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022-04-08更新 | 199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北省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1)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西省会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卷
8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时期(西汉、唐朝、明朝)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2-03-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进行贸易。晋商遂自汉口运茶叶前往恰克图,俄商得茶后再经西伯利亚转运至圣彼得堡,从而形成了中俄"万里茶道"。茶叶贸易在中俄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一度高达94.9%。17世纪时的俄国,茶叶仍是"城市奢侈饮品";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已在俄国各阶层盛行。在中俄贸易过程中,晋商获利丰厚,而俄国除商人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之外,政府也能通过茶税获得相应收入。

——摘编自张应龙《略论近代中俄茶叶贸易》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俄商遂径直前往汉口收购茶叶,并设茶厂加工茶叶,再经海路转运至恰克图进入俄国,后又经苏伊士运河运往欧洲。俄商不仅介入汉口茶叶贸易链的各个环节,而且还利用从不平等条约中取得的特权以及先进的技术,打垮了中国茶商。此后,随着英商的退出,汉口茶叶贸易基本上为俄商所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俄商往往故意延迟、压价收购茶叶,造成中国茶农连年亏损,中国的茶税也因而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灵玢《全球史视野下中俄茶叶之路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恰克图贸易,晚清汉口茶叶贸易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野老哥(唐·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形态。指出与这种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扶持这种经济形态,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并说说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