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汉朝以黄金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交流。在汉朝时期,瓷器和丝绸经常被输出国外,其中由于汉朝的桑蚕养殖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了这个时期主要的输出品。在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区经济逐渐衰弱,而岭南各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运输也逐渐兴盛,宋朝以后,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贸易很频繁。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之后,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在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叶占主导地位。

——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状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真正体现了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情怀。

——于畅《“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时代意义。
2022-07-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欧洲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并结合史实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2022-07-1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楚辞》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我国已开始甘蔗栽培和加工利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专业的糖坊和糖商,能生产砂糖和冰糖,食糖开始远销到日本、波斯、罗马等地。宋朝时,甘蔗制糖得到大力发展,蔗糖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明代已经采用把糖膏放在瓦馏中淋水分蜜的方法,并开始根据分蜜程度将白砂糖分为五个品级,这是我国在制糖技术上的独特创造。

                                                                           ——摘编自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材料二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熟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糖业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同时期的矿业政策及其原因。(任选一个时期回答即可。)
2022-07-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显著标志,工业史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使人们看到了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闲时解雇,忙时雇佣,因此有了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的劳动力市场。……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即以工商业为主,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杂处之地。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原因。

材料二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工业化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2022-07-1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隋末社会大动乱,唐朝出现了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再加上唐朝统治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改革,造就了适合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氛围。如,唐代的均田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的大量兴修,使农业得到巨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的丝织、陶瓷、金属等制造业也十分发达,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政府重视并加强对外经济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比较成熟和高度繁荣的阶段,达到了封建社会商业的发达形态。宋代商业分布与内部分工趋于成熟,前者可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认识,后者主要包括商品交易的分工(各种“市场”)和商业分工(各种“行”)。宋代开始,政府实行恤商政策,免除了一些商税,尽量保护商人的利益。同时,宋代地区性中心城市通过众多的水陆交通干、支线与其他县、镇联结起来,形成了若干区域市场和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宋代的许多农产品也成为商品,加之手工产品,使商品的品种量大增。从交易程序上看,宋代的商品交换已有较完备的程序,并较多地采用赊销、广告推销和注意陈设等方式,以方便顾客。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商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022-07-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了桑稻争田,由此造成了江南地区粮食供应的紧张。康熙年间,“两浙民稠地窄,产为无多。全赖江楚粮艘”。江南地区所缺米粮的供给主要来自湖广、四川、江西一带。米粮通过长江、运河水系贩销到苏州、杭州,而苏州同时还是浙东乃至福建沿海的粮食转输中心,因此苏州近郊形成了江南地区最大的米粮交易市场——枫桥。这绝非偶然,从江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内容来看,基本上是苏、松、杭等地的丝棉织品输向全国各地,而湖广、江西一带的粮食则源源不断地输入江南,从而形成了区域之间内容广泛的经济交流,江南区域市场因此也被纳入全国市场范围。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商路兴起的经济原因。
2022-07-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政府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指外国)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对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宋代海外贸易更具现代气质》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了一队特殊的客人——“英夷”派来的马戛尔尼使团。使团向清政府提出两国通商的请求: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乾隆皇帝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使团,却拒绝了英王的通商之请。

——摘编自《宋代海外贸易更具现代气质》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对外贸易的“现代气质”,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022-07-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市镇经济与城市转型

材料一   明中叶至清中叶,在苏州、嘉兴、湖州三府交界处,形成了与世界市场遥相呼应的区域性蚕桑丝织经济圈。下表所示为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市镇经济交往网络。

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市镇经济交往网络
市镇桑籽桑秧桑叶蚕种鲜茧生丝丝绸米粮备注
乌青蚕桑最盛,却几无绸业
石门距乌青30
菱湖丝产量在湖州府领先
南浮丝产量居湖州府第二
震泽东距南浔12
双林丝业与织业均衡发展
盛泽专营织绸,不事蚕桑
新市丝产量居湖州府第三
洞庭山桑叶的最大“外援”

注:⊙跨区城集散中心□区域内集散中心▲仅辐射四乡的集散地

——摘编自罗婧《世界市场与苏嘉湖蚕桑丝织经济圈》

材料二   近代以来,德国鲁尔区城市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支柱的德国(西德)鲁尔区开始衰落。1962年,汽车巨头欧宝开始在波鸿建造汽车制造厂,此后的十年间,波鸿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和埃森大学纷纷建立。1964年,鲁尔地区第一家购物中心在波鸿—鲁尔公园附近建成。1977年,在波鸿—达尔豪森铁路仓库空旷的建筑化身为一座文艺范儿十足的铁路博物馆。1979年,鲁尔区第一个工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幕,古老的船闸成为工业时代的象征被保存下来,无数欧洲人慕名而来参观幽深的采煤巷道。2010年,埃森作为鲁尔地区53个城市的代表,被授予“欧洲文化之都”称号。

——摘编自白孟宸《向黑暗的黄金时代说再见战后鲁尔地区的转型与新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嘉湖区域市镇经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德国鲁尔区城市转型的表现。
2022-07-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与早期工业生产形式不同,使用新机器的工厂制度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工厂需要新的劳动分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负责单一工序……在工厂,经理还可以制定严格的劳动纪律以及进行严密的监督。……工厂制度导致了有产者阶层的产生,产业工人只有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微薄的薪金,依靠他们的雇主生活。……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14小时……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主编《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07-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商食官”是殷周奴隶制时代国家实行的工商业全部官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青铜、丝织、制陶、骨器等传统的官营手工业部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有新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冶铁、煮盐、铸币等新兴的官营工业。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适应列国纷争、弱肉强食的严峻形势,便以日益强化了的国家机器作为调节手段,更加注重官营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与国家政权基本上处于一种联合的状态。但到了战国时代,封建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私营工商业者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维护王权至尊的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定,维护各国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各国统治阶级不得不认真地考虑对策。战国时期,尽管重农轻工商的思想弥漫于各国,但由于当时兼并战争频繁以及各国具体国情不同等原因,真正彻底地执行抑制工商政策的只有秦国而已。

材料二   清入关前己十分注重商业,注重发展与明朝及朝鲜的商贸,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入关之后为尽快恢复经济,清廷一方面因循汉族重农传统,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桑垦种;另一方面延续明中叶以来的恤商政策,不断革除病商之弊。雍正即位之初,有谕旨告诫官吏:“凡居官者,操守固是要好,还要中正和平。公心办事,不可偏执小见。天下的人,士农工商虽不一,朕视之皆是赤子。”这一政见可以看作清初至中叶,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基本执政追求。就伦理范畴而言,清朝把商贾视同士、农、工,这又在明朝进步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了一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清代前中期实行恤商政策的原因。
2022-07-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