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8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蓬勃兴起的各类市镇,不仅在经济结构上各有千秋,在行政管理机制上也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明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乌青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材料二   明清政府对江南市镇的管理实践表明,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的直接延伸,绝非只到县一级为止,而是毫无疑问延伸到了县以下,突破了“国权不下县”的传统。……在明清江南,市镇作为基层社会的一部分,也被置于“文”与“式”两个系统的管辖之下。明清江南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市镇中多有政府直接委派的县丞、主薄等佐贰官坐镇管理,主要职责以维护治安为主。进驻市镇的“武”机构主要有:守御千户所、递运所、分防千把总所,清后期又有厘金局、团防局、水师协镇署、水师统带所等,显示出政府力图控制基层社会之努力。

——摘编自张海英《“国权”:下县”与“不下县”之间——析明清政府对江南市镇的管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管理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加强江南市镇管理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960-1280年间宋王朝的集约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人均收入提高了1/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3世纪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近代化的因素。
2021-01-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二   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南太地区联系过程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用水而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   “入篮”


注:SDR作为许多国际组织的记账单位也被称为“纸黄金”,2016年10月1日之前,SDR货币篮子里只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3)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材料三漫画的主题进行解读。(要求:紧扣主题,解雇合理。)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材料三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四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四,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简要说明材料三、四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2020-1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2020-11-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在宋朝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巩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应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的过程,结合所学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商业革命对其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高产粮食类作物和一些用于市场变换的经济作物种植也增多起来,如番薯、玉米、烟草、花生等,手工业中,治铁、棉纺、丝织、陶瓷等行业有了很大发展。……这些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不是供自己消费。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1959年城市居民粮食定量下降,粮食供应种类减少,肉类、白糖、麻酱、香烟、火柴、煤、柴等日用品陆续发票供应,城市每户有户口本、粮食本、副食品本、煤本等各种本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进入千家万户。这种变化的普遍性是近代以来所没有过的,变化直接源自于市场经济。外资根据市场需求投资中国,带来先进的生产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满足了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优胜劣汰。今天我国轻工业产品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市场,“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在美国似乎已不大现实了。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解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代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消费市场出现的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对近代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0-11-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18年12月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020-10-12更新 | 13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高二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