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80 道试题
1 . 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摘编自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材料二   欧洲东航(注:指新航路的开辟)后的全球经济,……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等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硬通货,为晚明社会的银本位货币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浪潮这一特点,引人注目,值得细细探究。

——摘编自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至宋元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元时期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东航”对中国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各举一例当时欧洲人在中国具体的政治和文化活动。
2022-02-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钰(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利却是下降的。劳动农业生产率的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 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镰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没有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2022-01-0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多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开创出一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

——摘编自《简明中国经济史》与金开诚《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宋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以及社会观念变动的表现。
4 . 宋代货币。

材料一   考古发掘显示,宋元时期,契丹境内出土的钱币主要为宋钱,占总数的70%左右;目前出土的金代窖藏铜钱以北宋铜钱品种最多,约占钱币总数的90%以上;从西夏遗址、窖藏中发现,宋钱币占西夏流通钱币总数的90%以上。在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均有大量的宋币出土。到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罗马等古代钱币中中国钱币占57%,其中能鉴定出年代的又有91%是宋钱。

材料二   除了宋朝货币币制先进,货币体系完善之外,当时海上贸易在商业运输成本、运输规模、贸易周期等方面与陆上贸易相比,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两宋均重视商业贸易的发展,如宋神宗就曾经说:“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宋高宗强调:“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亚洲海路贸易从而空前繁荣。

——摘编自张星《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域外流通研究及当代启示》崔蕊满《宋代钱币的国际化程度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钱在当时所处的国内和国际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钱重要历史地位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021-12-25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九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和财政危机,以及赋役制度败坏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明中期各地官员对赋税改革先后作了多次的尝试,如“征一法”“鼠尾法”“纲银法”“一串铃法”“提编法”“十段锦法”等等,其改革趋势多为删繁就简,而正是这些改革的归纳和总结。

——黄天华主编的《中国税收制度史》

材料二 户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繁杂的功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很强的政治和社会控制功能。户籍制度作为国家控制乡里和人民的有效手段,成为国家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体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户籍制度在政府财政上具有经济剥削的功能,即首要目的是赋役征发。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户籍制度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赋税徭役征发的功能,古代户籍制度还有基层社区管理功能。乡里组织负责户籍编制和征发赋税徭役的具体工作,国家以全部的编户齐民作为编组对象,通过乡里组织来控制基层社区和实现对人民的控制,保证国家政令在基层社会的贯彻执行,进行道德教化等。

——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1)写出材料一中划线部分填入的赋税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户籍制度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的户籍制度。
2021-12-3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辏”,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
2021-10-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史籍记载,黄河水患最早见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战国以来,各国的长期战争,大家竞筑堤防所致,此时亦有决水以浸敌国者。西汉初年,由于春秋战国以来水利失修,黄河河道被破坏,造成严重水患。汉武帝而动员包括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到黄河水灾的救助之中,同时利用朝廷的大臣来治理黄河水患。如元光三年的黄河水患;“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为了安置灾民,汉武帝还采取大规模移民的政策,将遭受水灾的民众迁离本土,迁往漠北地区或江南地区,使这些民众脱离了黄河水灾的侵扰,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朝廷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修筑的河堤从荥阳到千乘(现山东广饶县)海口绵延一千多里。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河后的800年中,黄河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牛志奇《史籍中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黄河频发水患的原因。概括汉武帝治理黄河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汉时期黄河治理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黄河治理的意义。
2021-11-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统计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至北宋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分析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大钊认为:“关于井田制度……为谈政者一种理想的土地制度,则确为事实,而原始经济的状态,有一个土地共有的阶段,亦确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一书中提出“村社集团产制”,认为:“所谓三代以上(夏商周及更早的时期)的‘井田制’及以后模仿或梦想井田制而发生的‘授田”均田’班田”“限田’等制度与学说,莫不为远古集产制度(土地公有制)之遗影。”郭沫若认为孟子所描述的井田制与奴隶社会的理论是相悖的:‘土田与臣仆人民共为赐子之品物,是证明周代已经实行土地的分割,这和井田制是根本的不相容。

——摘编自孙顺顺《我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对儒家井田制的重构》

材料二     大规模的拓荒以及随之而来的荒地垦辟的完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完成,一种新的土地法律制度需要建立。商鞅推行的“开阡陌”“封疆”正是实施的这种法律制度之一。“阡陌”泛指田亩间纵横交错的小径,不是亩、顷的界划。“村疆”是在田亩中划定所有权或占有权的疆界,并做上标记。固化这种权利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的“赋税平”。随着战国授田制的完结,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秦统一中国后,又在全国范围内“令黔首自实田”,从而确立了新的封建土地制度。后人评价商鞅的田制改革“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摘编自阿明《“为田开阡陌封疆”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井田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国确立的原因。
2021-11-10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的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英国人口(千人)城市人口(千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7390165722%
180110755348832%
1851208791119454%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有怎样的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1751~1851年英国人口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相关因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图中两座城市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
2021-07-07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7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