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大钊认为:“关于井田制度……为谈政者一种理想的土地制度,则确为事实,而原始经济的状态,有一个土地共有的阶段,亦确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一书中提出“村社集团产制”,认为:“所谓三代以上(夏商周及更早的时期)的‘井田制’及以后模仿或梦想井田制而发生的‘授田”均田’班田”“限田’等制度与学说,莫不为远古集产制度(土地公有制)之遗影。”郭沫若认为孟子所描述的井田制与奴隶社会的理论是相悖的:‘土田与臣仆人民共为赐子之品物,是证明周代已经实行土地的分割,这和井田制是根本的不相容。

——摘编自孙顺顺《我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对儒家井田制的重构》

材料二     大规模的拓荒以及随之而来的荒地垦辟的完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完成,一种新的土地法律制度需要建立。商鞅推行的“开阡陌”“封疆”正是实施的这种法律制度之一。“阡陌”泛指田亩间纵横交错的小径,不是亩、顷的界划。“村疆”是在田亩中划定所有权或占有权的疆界,并做上标记。固化这种权利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的“赋税平”。随着战国授田制的完结,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秦统一中国后,又在全国范围内“令黔首自实田”,从而确立了新的封建土地制度。后人评价商鞅的田制改革“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摘编自阿明《“为田开阡陌封疆”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井田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秦朝得以在全国确立的原因。
2021-11-10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官府推行各种商业经济制度,并强迫商人遵循。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具体表现。概括我国古代农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影响。
2021-05-2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希腊语中,中国人叫“Seres(赛里斯)”,并由此派生出了拉丁词“Seric”",意为丝绸。作家普林尼(Pliny)反对那些与他同时代的时髦的人的奢华嗜好,他曾抱怨大量的中国丝绸进入了罗马。中国的纺织品沿所谓的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至少是在公元前1200年。因为直到大约公元200年,仍然只有中国人知道怎样加工蚕丝。晚至7世纪,旅行家们包括僧侣还带着丝绸卷轴,在医疗紧急的情况下作为货币使用。

——摘自【英】彼得.活森著,姜倩、南宫梅芳、韩同春等译:《人类思想史:浪漫灵魂(从以赛亚到朱熹)》

材料二1993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曾直言:“我为何那么关注中国?首先,中国必须不会像前苏联那样分裂,因为这将为亚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亚国家已做好准备,以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年代,并且在未来20年发展成发达国家。如果中国瓦解,将搅乱这种发展步伐。如果中国和我们一起增长,它将使我们每年的增长率加快0.5%至1%。”

——《短史记》2015-03-23319期《李光耀外交棋盘上的“中国”》

材料三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对丝绸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时期世界上智力最发达科学最先进的国家。
(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关注中国的理由。归纳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的目的。
(3)结合如图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什么?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相比较,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归纳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建立方式、区域范围、内部机制三方面的特点。
2021-08-1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5届高三第五次模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材料二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材料三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民国初年,金融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在金融业中,最为主要的是银行业。

19121919年全国银行发展状况表

年度新设数停业数实存数资本总数(万元)
1912232372714
1913116422890
191483473842
1915104534522
1916104595198
1917115655557
191816221038808
191816221038808
191922

——摘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
(2)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
(3)结合所学,从银行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对材料三、四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和瓷器;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

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及宗教文化的发展。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摘编自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归纳文明交流的特征。
2021-07-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至宋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2021-05-07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7-16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元璋时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理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明朝,朝廷通过海禁与朝贡制度相配合,形成非入贡没有贸易的局面。同时朝廷下令改造民间船只,近海违式船只,皆令拆卸,以五六尺为度,官位印照,听其生理”“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在海禁政策下,一些中国南部沿海的商人,组成了武装贸易集团。当时郑芝龙海商集团雄踞海上”“独有南海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清朝开海后,华商、华侨深入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华人贸易网络。道光二年(1822年),晋商销售到俄国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万两白银。自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43%~57%都流向了中国。随着西方国家在亚洲贸易圈中角逐与建立统治区,原有的亚洲贸易格局已经被打破,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1741年到1780年,平均每年从中国到达巴达维亚(雅加达)的中国商船数量已从原来的17.7只下降为5.1只。到1889年,在英国市场上华茶数量仅占印度与锡兰(斯里兰卡)茶总和的60%。之后华茶出口持续下降,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在茶叶贸易衰落之后,徽商再也没有资金来源以支持大规模的长途贩运,其他如典当、木、丝、米等也就相继衰落了,徽州商帮的影响越来越小。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对今天的启示。
2021-07-0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应的我国古代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