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这样描述唐朝: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唐朝长安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唐都长安平面图如下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唐朝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到北宋时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东京梦华录》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南宋人《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宋都城东京平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两幅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各自有哪些显著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唐宋城市特点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2024-01-1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一)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二)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摘编自人教社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2007年版

材料二:近年来有日本学者向世人展示日本陆军登户研究所制造的中国法币半成品。明治大学还把研究所遗址改成资料馆陈列史料,并有当年工作人员出来作证,静冈市还发现研究所当年印有孙中山水印的印钞纸。中国学术界也有大量文献表明,侵华日军曾用假币在华大肆采购物资。

——摘编自徐德莉《抗战时期日本伪造货币及中方治理对策》

材料三: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简表

时间法币发行量
抗战前14亿元
19468.2万多亿元
194740万亿元
1948660万亿元

——摘编自人教社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2007年版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纸币最早出现的时期及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从哪些角度揭露了日军对华发行伪钞的罪行?并指出侵华日军此举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哪些恶果?
2022-03-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前期中期后期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北方27884.5%27463.9%12140.3%
南方5115.5%15536.1%1795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表格所示说明了什么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022-02-1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 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风兴夜寐,纺绩积纸,多织麻丝葛绪捆布缘,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材料一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哪些史料价值?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022-02-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明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乌青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
2021-12-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重要象征,中国古代把营建都邑视为“国之大事”。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洛阳甚而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都指挥使李怀忠献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后来,在晋王赵光义的进一步劝阻下,宋太祖搁置迁都之事。

材料二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第一条   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   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下图为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

材料三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

——摘编自刘沛林《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君臣“迁都之议”针对的是怎样的社会局势?并指出古代都城选择重点考虑的因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开封在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后期核心区的突出特点。(联系具体史实进行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冬,平定于763年。在此8年间,战火燃遍黄河中下游的主要地区。河北为首难之地,“农桑井邑,靡获安居,骨肉室家,不能相保”。东都洛阳附近“东至汴、郑,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其时“两京蹂躏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875年,王仙芝和黄巢分别在今山东西部和河南东部发动起义,中原大震。黄河流域的人民不得不又一次向南方迁徙。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市吸收了大量的移民。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南方的九国中,只有吴越和吴两国的统治者是南方人,南汉是早期移民的后裔,其他六国的统治者都是唐末五代迁入的北方移民。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时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人口迁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1-11-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人《世界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泉州文化遗产(部分)及价值贡献表注:●核心贡献;○辅助贡献

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价值贡献
制度保障多元社群运输网络生产基地
官方制度海神信仰社会精英宗教人士中外商人产业平民码头航标制瓷冶铁
市舶司遗址
天后(妈祖)宫
泉州文庙及学宫
开元寺
伊斯兰教圣墓
德化窑址
安溪冶铁遗址
江口码头
六圣塔

——摘编整理自《泉州商贸中心》

材料二13-14世纪意大利商人开始向中国进发,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家族来到中国,热那亚商人在泉州建立了“商站”。意大利商人通过与中国的直接和间接贸易,掌握了在欧洲出售东方商品的垄断权。意大利商人从英、法等地运回羊毛,在本土组织呢绒生产,将呢绒运到地中海东岸地区销售以取东方的商品。呢绒制造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迅速崛起。出于海上贸易和争夺制海权的需要,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舰队,造船业也随之兴起。在商业的实践中,意大利商人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谋略和经商方法。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实行“委托制”、“股份制”,同时“海上保险业"、“票据"支付方式等也逐渐开展起来。……地中海区域的商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对欧洲历史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西方史学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地中海商业革命”。

——摘编自微博作者《“泉州一威尼斯”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泉州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背景。
(2)对材料一表格中的泉州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概括其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中海商业革命”是如何推动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年)在1935年提出了一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这条对比线在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被称之为“胡焕庸线”。



根据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胡焕庸线”的大概位置,并说明理由。(要求:用黑色直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1-10-08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重视维修和治理郑国渠、白渠、成国渠,从而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中唐以后,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而南方水利却得到发展。当时所用灌溉工具、水利基本建设,形成沟渠路系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发明并使用了筒车。唐朝中央工部下设有水部郎中和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还设有都水监。唐朝制定《水部式》,规定关于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法令;《唐律》中对水利也有明文规定。

——改编自微博《唐代水文建设治理》

材料二   唐代水利工程建设统计表

道名关内、京畿河东河北河南、
都畿
淮南山南东、山南西江南东、江南西剑南、岭南
其他合计
前期22.515574371.541212207
后期243312112710111182
不明1216515
合计47.5206170198.5147322407

——根据微博《唐代水文建设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归纳唐代水利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唐朝前后期水利建设的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1-10-08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