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规定有: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均田制在唐朝实行了一百多年,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与此制度密切相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其三,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摘编自唐武德七年令、开元七年令、开元二十五年令等记载


综合上述材料,就唐朝均田制相关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正确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合理,史论结合)。
2021-09-2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形势图



观察图中信息,提出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图1、图2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幅图中有关人口迁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代汉口各个时期会馆设立概况

时期行业类型组织类型
商业手工业日常服务业同乡同业兼同乡、同业
顺康雍(16441735年)1410744
乾嘉道(17361850年)224113104
咸同(18511874年)18533212
光宣(18751911年)23724226

——摘自彭蛟《从会馆公所分布看清代汉口内部商业空间》


从如表中提取任一历史信息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名称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编户制度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1-01-09更新 | 759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合川区北新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1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一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也很发达。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一个水利灌溉网。……京畿以外,关东地区也兴修了一些。至于凿井灌溉,北方到处都有,甚至居延边地,也凿井开渠,进行屯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时间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数量/处

98

29

23

938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演变

时代故事梗概
春秋时期故事原型为齐庄公袭莒,随征的杞梁战死,齐侯路遇杞梁妻,向她吊唁,杞梁妻不接受郊吊。
两汉时期故事的中心从“悲歌”变为“崩城”。
隋唐时期故事时间移至秦朝,“崩城”变成“崩长城”,与秦始皇挂上了钩。
宋元时期故事中的“札梁妻”改为“孟姜”,有关孟姜女的故事话本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故事演变为秦皇想娶她,她要求为夫造坟造庙和御祭,祭毕自杀,秦皇失意而归,各地兴起了孟姜女立庙运动,民间的孟姜女传说大量出现,得到文人学士的承认。

——据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政治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